鈴木現年七十歲,這次帶著日、法、義三地文化相互撞擊之作《大鼻子情聖》抵台演出。廿年前他獲邀到茱莉亞音樂學院開設工作坊,接觸了大批來自不同國家的創作者,也開始進行一連串連結不同國家異質文化的創作。

鈴木開創了一套以下半身為重心、展現身體動作的「鈴木方法」,並且擅長以「鈴木方法」來演繹改編後的西方文本,更喜歡挑戰多國語言的同場演出。

像是在鈴木執導的《李爾王》裡,劇中四個角色分由日、韓、美、德的演員以四國語言同台演出。而這次來台、將自十月九日起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大鼻子情聖》,他使用了法國劇作家羅斯丹(Edmond Rostand)的文本,加上日本的「鈴木方法」與義大利歌劇《茶花女》音樂,是領會鈴木風格的代表之作。

鈴木表示,在目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地區的文化和每個人一樣,都是獨特的,只有個別的特色差異,沒有優劣。」他認為藝術家必須「創造新的形式,好把各文化的獨特性經過編輯去置入、呈現,讓異質文化並置。」

鈴木影響了公部門出資在各地整建劇場,並同時導入藝術家與劇團進駐經營的運作模式。像靜岡縣表演藝術中心的設施幾乎就是為鈴木的劇團所設立的,在裡頭,不僅有大、小劇場,更有兩間排練教室、餐廳、演員房舍,還讓鈴木出任藝術總監,參與節目規畫與經營。

從顛覆的創作者轉向參與體制建立的行政者,鈴木忠志表示,日本政府對於文化建設所挹注的資源非常少,多年來自己是以「滲入」的方式去進行改變,「透過實地操作、經驗累積的方式,讓不了解戲劇與藝術的公家行政部門去認識戲劇,改變他們僵化的思考。」

#文化 #戲劇 #劇場 #小劇場 #大鼻子情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