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日前到廣州購書中心參與新書《香港製造》出版和簽書活動。《香港製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等待香港》的香港版有四本,分別是《文化篇》、《女人篇》、《青春篇》、《娛樂篇》,而大陸版本選取成冊的多半是與娛樂工業有關的內容。《香港製造》也延續了這個題材,為中國大陸讀者揭露香港的娛樂現象。

娛樂背後的思考

林奕華表示,這個系列表面上看來都是談的「娛樂」,但他試著揭露娛樂背後的現象思索。例如,他認為娛樂其實是城市中人們的欲望投射,知道城市的人如何解讀娛樂,就會知道他們的渴望和逃避;另外,藉著八卦,也可以講述一些道理。

林奕華是張國榮的中學同學,畢業後追隨王晶,共事多年。1982年,他參與創辦了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編導超過40多部作品,深受觀眾歡迎。其中的《東宮西宮》,還吸引香港特首曾蔭權親自買票來看。而他合作的明星也涵蓋兩岸三地的知名演員,如劉若英、吳彥祖、張艾嘉等。他編寫的電影劇本《紅玫瑰與白玫瑰》曾奪得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

林奕華說,消費和娛樂已經迅速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如果你想讓現代人透過戲劇來思考,還是要通過一些手法先吸引別人進來娛樂,然後再進入正題。對他來說,他的書也是如此去帶出了娛樂背後的思考。

「娛樂這個東西,在我看來都是欲望,」林奕華表示,娛樂的背後其實都是大家很想成為、很想得到,但卻無法得到的東西,像是一種「永遠的單戀」。這是一種奇怪的等待經驗,你陶醉在等待之中,「等待香港」也就有「想像香港」的意思。

浪漫怪咖看文化落差

「香港文化重要的特點是,受娛樂的影響很大。明星是很重要的一種輸出品。偶像是華麗的輸出,紅館也是華麗的輸出。在這方面香港以往是很強勢的。很多的夢是香港打造的。」林奕華如此評論娛樂對香港文化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大陸和台灣所不及的,而這也是中國大陸對香港最大的想像:「大陸對香港最美好的印象停留在八○年代,」林奕華進一步解釋,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看香港就像香港看好萊塢一樣,提供給大陸人很多華麗的想像,既有距離感,又有一種「偷聽靡靡之音」的「犯罪快感」,加上大陸人當時因為歷史造成的身分地位落差,所以彼時的香港給大陸人一種「想像」。

到廣州接受訪問時,林奕華比較了香港、廣州兩地粵文化的差別,他說,在閱讀方面,廣州沒有香港務實,香港書店的排行榜,大多為《如何在一百天內成為億萬富翁》、《怎麼樣三天減6斤》之類的書,香港人的閱讀興趣多從改善生活出發或是怎麼去逃避現實這一方面出發。林奕華評論香港出版系統時表示,香港少有獨立的出版商,也較少出版不同的文化批評的書籍。除此之外,在出版方面,香港比較注重市場策略,因為地方小,讀者少,這跟廣州很不同,廣州的發行規模大,不同面向的讀者很多。現在香港人買書,很喜歡買大陸或台灣的書。

林奕華認為自己對大陸文化很熟悉,聲稱自己自小就是個「很內地」的小孩,熱愛大陸電影,喜歡《青春之歌》、《龍鬚溝》等電影,他認為這些電影對他來說很有感情。不過,林奕華也坦承這其中還是有「文化落差」的,對生活在香港這個講求實際的社會中的林奕華來說,這些大陸電影讓他看到的是慷慨就義,是浪漫主義,但同齡人中幾乎沒人和他一樣喜歡這種電影,「我大概是個另類的人。」林奕華笑著說。

林奕華也透露最新的舞台劇《戰爭與和平》11月13日將在香港首演,目前正在進行劇本的創作。

#出版 #廣州 #香港 #大陸 #林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