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入奧,最興奮的除了美國外,莫過於韓國了。原因大家都清楚,他們在PGA有崔京周、金何珍,與今年在PGA錦標賽成為首位贏得大滿貫賽的亞洲選手梁容銀。

在LPGA更有高居「獎金后」等3項第1頭銜的申智愛,與金寅璟、崔蘿蓮等3、40位A咖高手,閉著眼睛都可組成具奪牌實力的代表隊。

高球成為奧運項目,大部分人直接反應可能是,台灣有曾雅妮、洪沁慧、盧曉晴與龔怡萍等數位20到30歲的LPGA女將,屆時若代表中華隊參賽,很有希望奪牌。

話雖如此,高球更不可能只在奧運玩2屆,因此須往長期培訓方向著想。亦即同時兼顧基層(業餘)的紮根與火車頭(職業)的壯大,才是長遠之計。

惟國內在培訓青少年上,卻發生令人不解的怪現象。按理講,負責青少年培訓與籌組中華隊是高協的責任;不料最近傳出高協在組代表隊時,優先挑選有繳交代訓基金的球場培訓球員;沒繳交代訓基金的球場培訓球員列為後補,大人的不和已讓有潛力的小選手受累。

雖然高協是民間團體,體委會不便強勢介入,但體委會每年提撥經費給單項協會,目的在協助培養國際賽奪牌選手與該項運動推廣。如今高協在培訓機制上出現「人治」現象,體委會是否該袖手旁觀呢?

職業方面,雖有三商、仰德、阿瘦、勝華等熱心企業贊助,讓台巡賽得以維持8場賽事,但規模與獎金已跟不上國際。唯有政府鼓勵更多企業支持,營造有遠景的氛圍,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這項運動。職業與業餘必須徹底改善生態,高協入奧對台灣才有實質意義。

#基金 #職業 #高協 #高球 #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