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各種書市凋零的傳聞甚囂塵上,執迷不悟的愛書人卻冷眼旁觀,在一邊默默設想書籍的未來。最近出現的幾則消息,似乎不約而同點出了書業小眾的大趨勢。
即將於14日登場的法蘭克福書展,未演先聳動。除了吵吵鬧鬧的主賓國中國之外,根據書展官方雜誌《書報告》(buchreport)的調查,50%的受訪書業人士一致認為,電子書市將於2018年凌駕傳統書市!就在去年,還有27%的受訪者覺得電子書不可能取代紙本書,一年之後,這樣的鐵齒看法已降至22%。此外,高達80%的受訪者也樂觀認為,數位化將是轉機而不是危機。
全民書寫的時代雖然早已來臨,不過法國《費加洛報》的一份調查,似乎頗能勾勒出其中的真相:32%的法國成年人(約140萬人)曾想過要寫書,不過29%的人光想不練,已經寫出作品來的只佔了3%,當然,這並不保證作品就會獲得出版社的青睞。在內容方面,高達9成的作品不是在談親朋好友,就是在講自己,也難怪15%的受訪者認為,寫作如癒療。然而還是有19%的法國人非常誠實,坦承自己根本不看書。
在一海之隔的英國,BBC日前也發起了一項全民競寫活動:「我的故事」。參賽的字數限制在300到1500字之間,旨在發掘「還沒被說出的最佳真實故事」。初審將挑出15位候選人,於明春上電視口述親身經歷。決審實況共分5集播出,每集將挑出一位優勝者。BBC藝術總監貝爾(Mark Bell)老王賣瓜道:「作為一家公共出資的廣播公司,我們非常驕傲能成為全國的說故事中心。」
人人都是作家的年代,書評的前景卻並不看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文教授沙比若(James Shapiro),最近就停掉了教學生如何撰寫書評的課程。他在回答詢問時表示:「就算訓練出新一代的書評人,也不見得有用武之地,畢竟各大報章的書評版面越來越少。」惋惜之餘,他也強調書評對作家的砥礪之功:「如果你觀察18世紀以來的主要小說家,會發現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一再地受到評論。甚至可以說,沒有書評的話,柯慈、托賓(Colm Toibin)、班維爾(John Banville)和奧茲(Joyce Carol Oates)這4位我最欣賞的現代小說家,不會這麼好。」
嚴肅的書評也許風光不再,不過瀏覽一下排排站的書背,還是讓人覺得心生智慧。坐擁書城最輕鬆的方式,莫過於逛書店。根據英國書商協會提供的資料,英國2008年開了66家獨立書店,卻倒了83家;但在過去15個月,還是有60家獨立書店前仆後繼,開張大吉。書商協會總裁葛福瑞(Tim Godfray)興奮表示:「大家都知道開店的困難和挑戰,但他們都決意開發並利用自己的強項。」今年前半年,獨立書店的業績甚至逆勢上揚,在超市和網路書店的折扣戰中闖出一片天。
座落於倫敦南肯辛頓的「格洛斯特路書店」(Gloucester Road Bookshop),最近由文學雜誌《輕狐步》(Slightly Foxed)取得經營權。雜誌發行人柏基斯(Gail Pirkis)強調,書店將走傳統銷售的老路:「獨立書店回春有好幾個原因:顧客珍視知識豐富的書商,他們喜歡一家獨一無二的個性商店,而且已經對狂賣促銷倒盡胃口。」
不過更大的奇蹟卻是最近出現的建築空間。巴西聖保羅就浮出了一座幾近神祕主義的「村莊書店」(Livraria da Vila)。這家由當地建築師萬斐德(Isay Weinfeld)打造的書空間,在冥想式的外牆之下,由打開的書櫃形成入口。極具儀式感的內部空間,擺上幾張懶骨頭大坐墊,令人對巴西的精神文明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日本建築師長岡勉,則以近作「山小屋」(やまこや)再次獲得JCD設計大賞金賞。這座位於長野縣伊那市的閱讀空間,是伊那東小學的圖書室。建築本體完全由木材搭建而成,看來像一座鏤空的積木帳棚,天井則仿造山巒起伏,加上民俗用具的擺設,閱讀之餘,又盡得野趣。
荷蘭的馬斯陲克還有更驚人的書店景觀。設計團隊Merks+Girod在馬斯陲克前道明會教堂(voormalige Dominicaner Kerk)中,為荷蘭書商集團打造了一座「道明Selexyz書店」(左圖)。只見偌大的中古世紀教堂,拔地搭起3層樓高的書架,既科幻又古雅,宛如《星際大戰》中的絕地武士圖書館。這樣的結合本身就是一則寓言:對書痴來說,書店和圖書館,不正是心中永遠的教堂?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