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故事》中呈現的敘事模式,不再只是傳統京劇緊跟著西皮二黃唱段去發展,而是以彷如漫畫格式,一格一格、跳來接去的活潑樣貌去描繪故事。劇中人物的唱段編排,也不再是為唱而唱,而是回歸劇情、回歸到角色內心情緒轉折。
王安祈表示,在傳統京劇的演出中,主角人物一出場,什麼話都還沒說、什麼情節都還沒開始前,就先開唱個一大段,「主要是讓觀眾聽演員的嗓音、韻味與編腔功力。」但她說:「事實上這時候什麼故事都還沒發生,觀眾的情緒也還沒進入。」此外,京劇演出多半注重唱段勝於唸白,在整部戲的佔有唱段與唸白的比重上有時會達到六比四的比例,但上述情況在這次新編京劇《狐仙故事》中全然被推翻。
這可苦了出身自中國京劇院、目前在國光劇團負責編唱腔的李超。王安祈笑說,「為了這故事,我畫了好幾張人物關係表格對李老師解說劇本,第三遍讀完,他重重拋下本子,長嘆一聲,懷念起《穆桂英掛帥》了。」他對王安祈說,「在穆桂英裡,一場就是一場,唱腔多容易成套安置啊。眼下這劇本,線頭多,零零散散,西皮二黃都成不了套,只能是一首一首的歌兒!」王安祈也提出看法,「京劇藝術講究氣派大方,但這故事真不適合,狐仙要的就是瞬間變滅,無論情節或唱腔!」
雖然《狐仙故事》大大顛覆了傳統的京劇格式,但在王安祈眼中,「我不喜歡缺少情感內涵只玩弄技巧的輕薄小品,也不喜歡只重視氣派卻沒有細膩情感的大而無當大製作。一代有一代的文學藝術,京劇未必永遠定於一格,台灣新崛起的新編劇,說不定能創造京劇自身的新傳統呢。」
她認為,新世代演出的京劇,就應該有新編劇用新的觀點說新的故事。「這次趙雪君將京劇和漫畫連上關係,我認為反映的正是這一代的閱讀習慣、審美偏好以及思維方式的改變。」《狐仙故事》,由李小平導演,陳美蘭、朱勝麗、盛鑑主演,將於十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