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海子
隨著時間流逝,1989年自殺的詩人海子的影響力在民間日益壯大,甚至超越知青時代的詩歌英雄食指、再啟蒙時代的詩歌英雄北島;但同時他在詩歌界的影響卻由過盛轉向衰落和反撥。現在海子更適合作為特定時期的一個精神現象來回顧:八○年代末,人們對精神力量的渴求以及崇拜之熾熱,恰反映了其時物質和現實自由之匱乏;而此後九○年代初的死亡崇拜則反映了價值觀再度失落之後的虛無。
43.六四
44.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之爭
世紀之交,中國知識界出現了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之爭,至今餘波不息,時而甚至更劇烈,那都是和中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相關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出發點都是憂慮中國前途、關注蒼生命運,然而手段不一樣、重點亦不一樣。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原則第一優先,新左派追求絕對的公平原則,其實兩者為何不能兼得?新左派是用理想迴避現實,自由主義者是以現實迴避理想。自由主義者中的市場決定論者無恥無情,新左派中大量混雜的民族主義者和毛主義者愚昧偏激,皆為可厭。
45.陳寅恪熱
46.錢鍾書熱
47.王小波熱
九○年代中國讀書界總因某人逝世或者被 「挖掘」而形成對他的熱潮,甚者還升格為學,例如錢鍾書,《圍城》和《談藝錄》、《管錐篇》被推到過分的高度,最後「錢學」便應運而生,人們熱衷於談論他的博學、機智而無法找到他的思想。而對於陳寅恪則沉迷於他的形象、遭遇、情懷寄托,把他樹立為失落文化的象徵品。王小波比較例外,他也被樹立為邊緣、獨立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因為他的反傳統的經歷和思想得到了後來青年的親身驗證,他死於1997年,以自己的命運和作品預示了未來十年青年的命運。
48.民間知識分子
49.知道分子
50.公共知識分子
八○年代之前正常學術研究環境的欠缺導致了相當大批的民間知識分子的存在,他們成為火種的延續者甚至燎起新火者,八○年代以後繼續存在的民間知識分子被學院派譏為「野路子」,殊不知他們在過去和現在都比學院裡的知識分子多保持了一些尊嚴和獨立。民間知識分子在九○年代末的變種是知道分子和公共知識分子,前者多投身媒體,為少數人民服務,以務實的知道為榮,卻忽視大義;後者在公共言論場域的位置至今日益見重,以一種更獨立和自由也更積極的方式介入現實、爭取發言權,這點多少繼承了魯迅和五四傳統。
51.中宣部
52.炎黃春秋
53.南都事件
54.冰點事件
文革遺風保存最完整者,非中宣部莫屬。近年被譽為「真理部」的中宣部在繼續製造「真理」的同時,常以比政府更左的姿勢打擊異見者和大膽踩界的刊物。《炎黃春秋》就是其中一本被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它提倡黨內民主、政治改革,堅持反思極左派和文革的錯誤,並對被中宣部歪曲的史實多有糾正,所以多次受到停刊和撤換編輯的威脅,幸有中共元老保護得以冒險生存。至於另一些頻頻犯險的傳媒則沒有那麼幸運,2003-2004年發生南都事件,《南方都市報》的前主編程益中等被捕,以貪汙入罪,一般認為是對《南方都市報》大膽報導的報復行為;而2006年的冰點事件更由中宣部直接干預,勒令刊登對歷史有不同看法文章的《冰點》周刊停刊整頓,引起媒體界和知識界嘩然,後在原主編李大同等的竭力抗爭下《冰點》復刊,但主編、副主編並未復職。
55.章詒和
56.一塌糊塗BBS
57.牛博網
58.烏有之鄉
一塌糊塗BBS站名諧音「一塔湖圖」,即指北大的博雅塔、未名湖和圖書館,創辦於1999年的一塌糊塗BBS一度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網上討論區之一,以言論自由、討論氣氛寬容熱烈著名,在其上縱論世事國事人事的多為大學生或知識青年,因為屢次觸碰敏感話題被整頓,最終2004年被永久關閉,直至最近才有限度地重開。之後在泛民間知識界有影響力的兩個著名網站牛博網和烏有之鄉分別走向兩個方向:簡單的自由主義和粗暴的新左派,後者日益遠離理性討論,以替毛時代塗脂抹粉為能事,但支持者眾。網路時代至今,因為執政者的不斷打壓,也因為參與者的素質參差,尚未有一個真正能健康發展的討論網站存在。
59.博客
60.《零八憲章》
《零八憲章》是六十年來由中國知識分子為主發出的一次最清晰和完備的政治訴求表達,雖然他們明確表示並不奢求能夠很快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僅藉此表達他們就中國未來向何處去這個問題的共識。
參與簽名的知識界名人不多,簽署者大多數是民間知識分子、維權人士和關注現實的普通人,這說明「正統」知識分子明哲保身的態度未變以外,還說明了民主意識在基層知識界反而得到更多的普及和認同。憲章發起人劉曉波再次被捕,之後一年為了迎接建國六十周年大慶,政府進一步收緊言論自由、加強監控,現實中國與《零八憲章》中期望的那個中國距離愈遠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