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號一:新買家「博智」的公司名稱,一變再變,從7月間的博智資本、博智太平洋私募、博智金控,昨天的新聞稿成為「博智金融聯盟」;買家成員之一的中策集團,9月初宣佈協調對象是Primus Investor,昨天宣布是附屬公司Primus Nan-Shan Holding Company Ltd.。

其實,買家唯一在意的,只是不要出現「私募」股權基金,不要犯金管會的大忌就好,用什麼公司名號對外公開或未來繼續經營或賣掉,都不重要。

問號二:在商言商,商場往來首重誠信。此案自始至終,遊戲規則都是在爭議,一路修改,提出遊戲規則的AIG財顧公司黑石和摩根士丹利,似乎一再修訂新方法。其過程,一再透露美國華爾街加上華盛頓特區,介入此案的影子。

博智為買下南山,採取史上從未見過的「高調姿態」,用了4家國際級公關公司精英、奧美、博達和港商Citigate,還捐了100萬美元給88水災,大量運用公關操作的意圖明顯。

問號三:最後成交21.5億美元,買賣雙方完全沒有說明理由,反而是一再辯解沒有中資的成分。另一家競標者中信自始至終開價都更高,卻不知為何出局。

問號四:博智在公開場合用盡所有的柔情和感動,表示對於業務員的重視和肯定。但為何還要和AIG協議,至少「2年」內,保留現在的組織結構與運作系統,且讓領導統御被業務員質疑的團隊留下來?至於南山業務團隊深為期待的IPO計畫,昨天卻未提出肯定的保證。

問號五:國際財務高手在台上演舞台劇:資金管理經理人收入,來自開標金額抽成3%,作為管理費,應是最大贏家。這些國際財務高手,對於中資、港資沒什麼了解,對於台灣金融領域的特許規定,某種程度上,認定台灣金融與國際脫節,而依香港借殼公司中策集團,近數月不斷發佈新的董事人選的作法,是否也應該對外說清楚。

#中策集團 #Primus #博智 #買下南山 #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