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的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是近年來大陸宗教考古最重要性發現之一,不僅改變了摩尼教傳入與傳播的歷史,同時也對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說明。

摩尼教寺院 始建北宋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次發現的摩尼教遺跡及文物,包括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即始建於北宋的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遺址,以及姑婆宮遺址、明代三佛塔、木刻摩尼光佛像、明教法器遺物、摩尼科儀書、鹽田鄉飛路塔的明教楹聯石刻。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其實就是摩尼教。摩尼教曾經是一個有廣大影響力的世界性宗教,晚唐以來,摩尼教被迫遷播於大陸東南省區,與儒、釋、道、巫等宗教文化相互融合,最終演化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門」。

近年,在福建境內已發現多處明教遺跡,如晉江草庵,以及福州的明教文佛祖殿「福壽宮」。而此次霞浦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又再將摩尼教在福建遺址的始建時間往前推了數百年。

宋元明清歷代曾重修

《海峽都市報》指出,今年1月初,霞浦縣蓋竹上萬村林瞪公第29代裔孫林鋆,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博士陳進國等,透過照片辨識其祖先傳下的摩尼教遺跡的真偽。1月底,陳進國、林鋆等人前往霞浦柏洋鄉蓋竹上萬村尋找摩尼教史跡。經過數月調查發現,位於上萬村的樂山堂始建於北宋,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同時發現多項明教重要文物。

霞浦縣柏洋鄉地處偏遠山區,平均海拔440公尺,轄內蓋竹上萬村,分塔後和上萬兩個自然村。上萬村至今保存著與摩尼教有關的龍首寺(樂山堂)和姑婆宮的遺址、三佛塔的殘座。按照民國《孫氏族譜》記載,孫綿於宋乾德4年(966年)在上萬村創建龍首寺,即後來的樂山堂、蓋竹堂,現遺址尚存,有數百年的檜樹一棵,宋元明清歷代皆曾重修。「文革」期間樂山堂被拆毀過,後來補蓋木屋頂,2006年已倒塌,現僅存石板基址、蓮花式柱座,以及樑架構件等。

目前,作為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尼教遺址只有晉江市草庵一處。陳進國認為,龍首寺創建的時間比晉江草庵要早,摩尼教在福建遺址創建時間前推了數百年,對於深入瞭解近世紀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證實明教從陸路傳入福建

另外,陳進國說,在考古過程還發現佐證,證實摩尼教是從「陸路」而非「海路」傳入福建的。晚唐以來入閩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圖,以福州地區為中心,順沿著濱海區域,向南北兩翼地區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環閩浙濱海地區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經莆仙而南下進入泉州地區,諸如莆田涵江以及晉江草庵中發現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二是經閩東(霞浦)北上進入浙東的路線。陳進國說,霞浦的摩尼教遺物再現,更顯示了明教曾經在福建地區有深刻的影響。

據當地法師陳培生祖上傳承下來的林瞪科儀本中,還發現了霞浦縣摩尼教的主角林瞪,他是宋代「明教門」形成「地方化」教派時期的關鍵性人物。

上萬村尚保存著明代正德年間三佛塔的石頭構件。構件輝綠岩質地,原塔有三座,位於柏洋至塔後公路邊,單層四角造像塔。現餘留塔片32塊,塔構件分別鐫刻11座佛像,塔簷4個、塔剎3塊,刻有花紋塔底座等。其中,帶有摩尼教特性的石刻像多塊。

而飛路塔位於鹽田佘族鄉北洋村公路旁,該塔始建於明代洪武甲寅年(1374年),四角形花崗岩質地單層造像塔。塔前石楹刻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陳進國說,霞浦的明代石楹聯,是福建繼晉江草庵、莆田涵江區發現石刻的第三處,顯示從北宋至明代數百年間,摩尼教在閩東霞浦一帶十分興盛。

#宗教 #陳進 #霞浦 #發現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