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城鄉分割之下,農民只是一種政治與法律身分,而不是人們可以自由變換的職業身份。雖然過去二十年來,有上億農民進城,但城市政府只接受農民的勞動力,而不接受農民的身分,政府沒有想過給他們城市戶籍,讓他們成為市民,融入城市。相反,政府的打算是,在他們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即回到鄉村,避免成為城市的福利負擔。

農民擁有的承包土地被視作為他們的社會保障,很多專家因此堅持土地的承包制,並主張不斷調整土地承包關係。然而,現實並不以專家的邏輯為轉移。

對戶籍制度、對城鄉分割體制的挑戰不只來自於「無地農民」群體。還有大量年輕農民,儘管可能在鄉村還有土地,但他們已脫離農村生活融入城市。還有一批青年是第一代進城農民的子女,他們戶籍在鄉村,但從小就以城鎮為家。不管來源如何,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城市認同意識。

在這種意識驅動下,這個年輕人群體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在城鎮生活。即便暫時遇到失業、遇到生活困難,他們也不會輕易回到鄉村。今日人們所說的「農民工」大多數都將形成對城鎮的認同意識,產生對市民權的訴求。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真正的城市化的驅動力量。新市民對城鎮的認同是城市化健全發育的核心。但這也對城市構成極大壓力。中國真正的城市化才剛剛開始,此前中國的城市化是個半吊子工程,只有人口工業化,沒有城市化。

但這個真正的城市化的展開,要求政府改變現有的戶籍法律、政策,讓那些已經形成了城市認同意識的農民按照自己的意願成為市民,享有市民權。由此城市的公共服務供應格局都需要改變。否則,這些潛在的市民就很可能從名副其實的城市化的動力,變成城市的問題。

(摘錄錄自《新京報》2009-10-20。原題為:「把『無地農民』變成城市化的驅動力」)

#農民 #鄉村 #土地 #城市化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