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四方街 馬幫群聚市集

明朝萬曆年間奉旨修建的「忠義」牌坊,高11公尺,斗拱石簷,四柱都是通天石柱,前有四座石獅支撐,後有鱉魚、雲鼓抵持,坊頂模仿北京天安門的華表,向內立有一對石獸稱為「望君出」,向外立一對石獸稱為「望君歸」。

金碧輝煌的殿堂樓閣上,竟然掛有十多塊皇帝御賜的匾,如明太祖、永樂皇帝、嘉靖皇帝所題的三塊「誠心報國」,還有「輯寧邊境」、「喬木世家」、「西北藩籬」、「益篤忠貞」……等匾額,可見歷代對西南邊疆的重視與經營。

議事廳是土司議政的大殿;萬卷樓曾經是木氏的藏書樓,藏有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木氏六公詩集、眾多名人書畫;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的場所;光碧樓是後花園的門樓;玉音樓是接聖旨的地方,也是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象徵,獅子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自然神的宗教活動場所。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五花石鋪設,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感細膩,與整個古城環境十分協調。「四方街」是大研古城的中心廣場,六條街道向四面八方輻射展開。這裡就是茶馬古道上馬幫雲集的市集,也是古城節日活動的聚會處。四方街在明、清時期已經是滇西北貿易樞紐,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因為麗江位在上通西藏、印度,下達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為抗戰物資轉運的重鎮,商貿活動極一時之盛。

城依水存 黑龍潭蜿蜓漫佈古城

「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麗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城北的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在雙石橋分為束、中、西三條支流,各支流再分為無數細流,曲折蜿蜒遍佈古城,古城的街道隨著水渠分佈。不大的城裡竟然有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石橋、木橋三百五十四座,使大研古城的橋樑密度居中國之冠。河面寬的地方是堅固厚實的石拱橋,水淺渠窄的地方則是簡便的木板、石板橋,許多石拱大橋還是木氏土司從內地聘請工匠精心設計建造。

四方街西側的最高點是科貢坊,西側是西河,東側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水閘,過去每到下午市集結束之後就把水閘關上,讓西河的水溢出河道,漫過四方街,沿著附近街道流入中河,同時也就把四方街廣場沖洗的乾乾淨淨。這種獨特的方式可能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可惜現在一般日子不再沖洗,只在節日時作為一種表演項目。

#土司 #西側 #西北 #石橋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