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位於大研古城北邊玉龍雪山腳下,是麗江一帶唯一還保留有傳統納西村落景緻的古鎮。這裡沒有光可鑒人的五花石路面,也沒有裝飾華麗、色彩鮮豔的豪門宅第,取而代之的是佈滿塵沙的青石路面,斑駁滄桑的儉樸民居,鄰街開窗的傳統店舖。但是在落寞之中仍然可以想見當年人來人往,馬隊穿梭的熱鬧景象。就像個沒落貴族,古意盎然卻不邋遢,反而更具有當年茶馬古道商業小鎮的歲月韻味。
琉璃殿、金剛殿 金碧輝煌古建築
白沙是納西族進入麗江壩子之後最早的定居地點,木氏土司的發跡之地,明朝木土司遷到大研古城之前,這裡一直是麗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
白沙鎮的古建築群由民居與宗教建築組成,分佈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是一個小小的方形廣場,三條主要街道以廣場為中心交匯,民居及鋪面沿街設立。不過在樸實的外表之下,白沙卻擁有一組精美而珍貴的古建築,包括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定閣、文昌宮、金剛殿、……等等。
華麗木都 藏有明朝珍貴壁畫
白沙老街東北端的盡頭就是木土司的老家,號稱 「木都」,大寶積宮、琉璃殿、金剛殿、大定閣都是木土司的手筆,這組建築修建於明永樂年間,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院、藏經樓、迴廊、琉璃殿、大寶積宮,是一座大型三進院落建築。
這一組建築的珍貴之處,除了建築物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這裡保存了記載於中國藝術史專家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中的二十八鋪珍貴明代壁畫,這二十八舖壁畫的內容都是佛教故事,可以辨認的有釋迦、觀音、大勢至菩薩、明王、羅漢、護法以及浮圖、飛天……等等。1984年開始對這些壁畫進行了「整鋪揭取維修還原」的龐大工程,同時也修繕了琉璃殿和大寶積宮,讓這些壁畫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傳說金剛殿與琉璃殿、大寶積宮……等建築是按五行金、木、水、火、土方為佈置。金剛殿是南北向的四合院,興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在麗江境內倖存的古建築中,金剛殿的雕刻藝術無與倫比,樑柱、格扇、天花、藻井都用上浮雕、透雕等手法,鏤雕龍鳳、天馬、鼇魚、大象、狻猊、……等極為精美細膩。
束河古鎮 保存傳統樸質風味
束河古鎮在玉龍雪山的山腳下,離大研古城大約四公里,是納西族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馬古道上基本保存完整的重要集鎮。
束河古鎮今天仍然保存了上百棟古老完整民居。自從明朝初年確認統治地位的土司「木得」在大研大興土木建造土司府之後,麗江的政治、商業、文化中心由白沙遷移到大研。隨著大研崛起,束河古鎮從商業文化倒退回農耕文化。這對當地人來說不是件好事,不過卻因此保持住束河的本來面目。
束河古鎮有一個「束河四方街」,格局與大研四方街相近;石板鋪成的路面向外放射;店鋪環繞廣場四周。束河四方街正是過去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大驛站。從束河四方街廣場往西走,有一座橫跨青龍河的單孔石拱橋-青龍橋,它是麗江地區現存最久的石拱橋,青龍河蜿蜒南下,兩旁花木扶疏,就像一條綠色絲帶飄落在束河古鎮上。
束河古鎮的房屋依山勢而建,週邊的古老民居狀況良好、村落佈局完整。房屋比鄰相接,錯落有致。束河古鎮週邊的納西人家院子裏都栽種各種花草樹木,房前屋後只要有空地都開闢成菜圃果園。道路和水流緊密相融,沿著水道開闢道路,興建房舍,形成別致的村落景觀。
不過束河古鎮本身也已經開始商業化,跟大研古城不相上下。唯一的好處是遊客比較少,相對清靜一點。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