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野甚至計畫未來一年作品,只有5件。而日本的石田徹也,也因質高量少,行情持續上揚中。
在1970、1980年後出生,20幾、30幾歲的這兩代,美術史建檔尚未正式齊全,充滿著收藏契機,也因為收藏家與畫廊的介入,直接用市場影響美術史。在藝術家成名的幾個進程-爬、走、跳、飛的階段當中,現在處在「爬」和「走」年輕藝術家,其「行情很低、時機正確」令收藏家們,躍躍欲試。
但如何「百中選一」、「挑上鳳凰」,也考驗著收藏家智慧,畢竟這兩代和前代相比,畫風上沒有多少獨特的區隔空間。若能遵循以下收藏條件,或許能找到深具潛力的作品。
一、作品具有獨特創新性,有不可取代性。二、藝術家具備日後大師的潛質。三、畫面有強烈的國度性,或省市風情。四、亞洲平台建立後:作品質要好,但量要少,需求要大而供給小。五、收藏家對作品的真心喜愛程度,大過買賣投資,也就是藏家數量要多過炒家。六、被收藏的作品,分散些比過度集中要好,大眾比小眾好。七、一線的畫廊,火力到位,負責任的長線經營。八、日後拍賣公司,美術館的熱愛程度高。
收藏最令人興奮的事,就是遇上了自己鍾愛的藝術品,買價很合理,家人朋友都喜歡,行情節節看漲,享受那種視覺,心靈的成就感,既使知道賺了錢,也不一定要賣。
另外,再好的藝術家若每件被買進的作品日後都被賣出,藝術家就一定會被市場操縱,遲早斷送在市場中,不過是長幾年或短幾年的差異而已,因為這樣既不健康,也不自然,必定會有副作用產生。
台灣的藏家是全亞洲眾所公認最強最有深度的,也期待新一代的台灣收藏家們,能承先啟後,認清藝術投資是收藏的一塊,但不是全部,與藝術品藝術家、專業經理人、互動討論,教學相長,考驗眼光,證實眼力。
並非只有現金才叫資產,在財富的分配中,不記名的藝術品,也是財產的一環。這樣就不會心急,急著做不出對的決策,「穩」才長遠,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下手,作個穩當的常勝將軍。
(本文作者為威廉當代藝術空間總監陳威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