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狂熱的另一方面則是不同的聲音。美國的出版產業調查已經指出,即使亞馬遜的「點火」閱讀機(Kindle)連續兩年賣到斷貨,美國電子書的市場,仍然不足總體圖書市場的五%。而亞馬遜上半年企圖把新版閱讀機推進大學校園的實驗計畫,也在上個月宣告結束。想要透過校園推廣教科書採用閱讀機,終因使用者體驗太差,與傳統紙張書的友善無法比擬而告失敗。
此外病癒復出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訪問時,直接嘲笑亞馬遜說,通常一家公司的產品如果賣得好的話,他們一定會大力宣揚自己賣了多少,不過他卻從未看過亞馬遜公布點火電書機的銷售數字。
硬體的狂熱對照起美國業界大老的冷靜,讓我們對台灣推動數位內容產業幾乎一面倒向硬體,感到憂心。以全世界電子書閱讀機長達二十年以上的推展經驗來看(如果有人記得溫世仁先生的話,就會知道電子書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產物),可供閱讀的書目多寡,絕對是產業成型的核心條件。台灣目前在推展電子書產業上對內容的推進可謂完全失焦。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產業到底是硬體產業還是內容產業。
近年來台灣出版產業年產值一路衰退,各種官方委託的產業調查,年產值估計都不到三百億。出版業如何從紙張時代的不足三百億產值,能夠轉變為電子書時代官方宣稱的一千億產值呢?這個產業到底是硬體產業還是內容產業呢?
如果電子化將使得產值萎縮,出版業者會自絕生路,把所有內容自動奉上數位化的祭壇嗎?當紙張是主要媒體的時代,印刷產值對紙張書而言是毫無地位的,而到了電子書時代,我們則反向地忽略內容供應者的角色與價值。如果美麗的機器上沒有書單可以下載,這個機器又如何有機會成為產業呢?
台灣某些耗資巨大的漢籍文獻掃描計畫,至今無法普及成為全民的公共財,相對於Google以一個商業公司所推動的世界圖書掃描計畫,我們對紙本內容數位化的視野和胸襟,實在是讓人汗顏。
第二個麻煩是,我們把自己陷於數位版權管理(DRM)的陷阱。
許多此刻正在研議,或即將上線的電子書銷售體系,為了照應出版廠商對盜版問題的憂慮,毫無例外都設定了最嚴密的數位版權管理系統。可惜這些系統卻未考慮數位環境上應該容許的選擇彈性。事實上對許多作者或出版社,他們並不介意售出的電子書在不同機器間轉移、複製、出借。新人作者會更願意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複製流通傳遞擴散。
台灣軟硬體廠商唯一達成共識的電子書EPUB開放規格,本身就容許內容供應者指定自己作品的DRM保護條件。如果有作者決定自己某本電子書的DRM策略是不鎖碼、不保護、自由在不同機器間複製,系統業者理當承諾要提供這樣的電子書版本供讀者採購。
最後一個問題是使用者體驗問題。亞馬遜在美國推廣用點火閱讀機取代教科書計畫,最後以失敗收場,原因就出在使用者體驗太差,過去學生可以在低科技的紙本上做的事情,在高科技的點火閱讀機上卻做不到。台灣電子書計畫也包括要從教科書和圖書館市場先建立基本市場。要小心的是,電子書如果不考慮使用者體驗的話,無論政策指定的強度多大,最後都會變成一場空。
(作者為「內容推進實驗室」網站站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