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創領域著力甚深的李永萍,擔任立委時期積極推動「文創法」草案,接著受郝龍斌市長延攬並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被賦予打造台北為華人城市品牌之重任,任內成立「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強化「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機制,研擬「台北雙L軸帶創意群聚」政策,進而將打造台北藝術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館等地標建築,凸顯文化優勢。
不僅如此,日前主動召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的機會與挑戰」系列座談,彙整影視、數位內容、出版、表演藝術等產業界建言,供相關單位政策制定之參考。據悉,年底在台中登場的兩岸兩會會談,她也積極奔走,希望將文創議題納入討論議程。
因此在9月下旬,李永萍升任副市長時,外界除了關注她是第一位女性副市長的身分之外,也在定睛看,她與市府團隊如何形塑台北為文創首都。
2個優勢打造台北文創首都
就李永萍的觀察,通常政治首都未必是文創首都,好比美國的華盛頓特區,但是政治、經濟首都大概都是文創首都,主要是有經濟條件為基礎,長年提供有利文創發展的環境。舉知名的倫敦為例,一年文創產值210億英鎊,占英國文創產業總營業額約30%。
再來看台北之於台灣,台北文創產值貢獻率更高達40%,每年仍以15%的速度成長,全台文創相關企業每10家就有2家設在台北市;若單看台北市,每5家企業中有2家從事文創相關事業,全市全部產業總營業額1/10來自文創產業。
文創產業不僅在台北已具經濟規模,李永萍強調台北還有2個優勢,足可承擔文創首都重任:
1.因著一分特殊、難得的歷史機緣,讓台北呈現深厚文化底蘊。
60年前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帶來故宮文物等中華文化精髓,也帶來各省市畫家、詩人、書法家等文化界精英,短時間齊聚台北;另方面,早期清朝、日本對台治理,也使台北成為本土文化重鎮。這段歷史動亂的悠悠歲月,打造今日台北城多元文化交融、人文薈萃的特色。也因此,台北會有這麼多世界級的舞團、劇團,台北創意、創作人口密度之高,遠高於上海等許多文創都市。
2.台灣為華人地區第一個實施民主之地。
寫過小說、辦過劇團,也做過媒體人、經營過網路公司,以文化人自居的李永萍指出,如果無法破除思想管制、文化隔閡,就無法培養創作能量,若無法讓思想流動、跟國際交流,自由自在地發展,又奢談創意?
台北亮起來、台灣就會放光芒
比起同樣受到傳統禮教影響的中國、韓國或日本,她認為,台灣不只政治開放,社會價值觀和議題討論的寬容度也大,最能發展出奇特的創意果實;同時,在扮演對西方世界的窗口時,更能抱持開放心胸和想法,這些都讓台北、台灣站在與全球文創產業接軌的優勢上。
所以李永萍敢大聲說:「台北站起來,就等於台灣占一席地!」在政府全面發展文創產業的關鍵時刻,台北企圖扛起文創首都大旗,在全台乃至全球華人地區發揮磁吸效應,集結人才一起躋身世界級文創競技擂台。
在2000年前後掀起的「韓流」,即由韓國政府政策性地挹注資金、配套措施、打造環境,扶植國內產業並引進好萊塢韓籍人才,共同促成。
李永萍分析,「在文創領域,人才是關鍵。台灣要引領文創產業發展,一方面需奠基於大陸市場以及兩岸人才合作,一方面台北要跟上海、北京做創意上的競爭,兩岸競合關係很明顯。」
在兩岸未破冰前,台灣人才是單向流入大陸,跟大陸政策力道大、市場大,經營成本低有關。隨台灣自2001年起發展文創產業,中國大陸2004年跟進,使全球華人人才競爭更激烈,所以台灣動作要快並鬆綁相關政策、法令,營造好的環境和拿出配套措施,磁吸大陸等華人人才為台灣所用,否則人才流失,可能動搖台灣文創業發展根基。這2年台灣有條件開放大陸人才,台灣人才也漸次回流,已可見豐富、刺激了台灣創意,邁向雙向、健康的交流。
再來,好的文創產出的投入成本高,台灣也需開拓大陸市場加速回收。文創業不同於製造業,後者用統一規格大量生產便可行銷全球,前者的基礎卻是分享共通性,講一個幽默、做一個形象,都需有共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了解,同文同種的台灣若能取得大陸市場做支撐,大可引領華人文創產業。
台商要深耕大陸市場,勢必觸及大陸審查證照、配額,以及智慧財產權(IP)保護等重大議題,前兩者或可透過ECFA解決,但IP關係台商營運模式建立,需上兩會談判桌方能解決,這也是北市疾呼將文創議題排入兩會談判的原因。
兩岸文創競合賽鳴槍起跑
李永萍指出,在北京奧運之後,中國被全球認知,「China Image」儼然成為世界性品牌,目前台灣文創表現明顯優於大陸,應積極擴大成果並主導這股趨勢。而且,文創產品和內容講求品質、品味,台灣有自由創作的能量做後盾,文創產品在亞洲銷售佳,流行音樂更帶給許多人對台灣美好生活型態的嚮往,都是台灣相對於未完全開放的大陸的競爭優勢。
日前香港導演協會理事長陳嘉上公開表示,未來華語電影契機在台灣,李永萍個人也看好台灣影視產業,認為「只要提供產業好的環境,適當調整體質和轉型,台灣自可遍地開花結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