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政府推動經貿交流綱領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攸關兩岸經濟合作、貿易投資能否邁向正常化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國際金融形勢瞬息萬變,區域貿易競爭條件日益嚴峻之際,兩岸商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高度仰賴外貿的台灣而言,更面臨緊迫的壓力。
兩岸關係高度敏感,加以台灣內部統獨兩極化,使得馬政府推動商簽ECFA的議題,無法純粹以經貿議題看待。
馬政府對外將與大陸展開談判較量,對內將面臨在野黨的抗爭與弱勢產業的生存保衛戰,雖然這是一場爭取「公平貿易」的大戰,但是馬政府的溝通工作仍待強化。
在兩岸磋商前夕,外界關注焦點即在於運用「早期收穫」機制,讓石化業、紡織業等產品出口到中國得先行免關稅,及時因應並抵銷「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商品所造成的差別待遇。「早期收穫」項目如何提出,中方是否也相對提出,將攸關ECFA談判的成敗。
誠如王毅所言,商簽ECFA應實現兩岸「利益最大化」和「代價最小化」。因此,在創造互利雙贏過程,造成本土弱勢產業與勞工的困境,政府應有完善配套與合理因應方案,否則,朝野若持續陷入意識形態與政治口號的無謂爭辯,恐無助於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發展。
在經歷達賴訪台,以及邀請熱比婭訪台等風波後,兩岸已敲定台中「江陳會談」議程、確立商簽ECFA的進程,在兩岸恢復常態溝通對話之際,馬政府更應加強朝野與社會各界的溝通,這是確保ECFA政策得以落實的必要步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