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二○○三年爆發首宗疫情前,全年只檢測數百頭牛隻,雖然在媒體與消費者聯盟呼籲下,逐年提升檢測比率,但離全面地毯式追查仍有一段距離。美國畜牧業商機龐大,爆發狂牛症以後,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在強大利益團體壓力下,連議會都不敢通過耗費大量成本、甚至可能自揭瘡疤的全面檢測機制,只能選擇性抽驗。狂牛症的問題,在美國早已超越食品衛生層級,而是牽涉政經利益的複雜事件了。美國政府必須強勢要求外國解禁,包括台灣,才能紓解國內畜牧業帶來的遊說壓力。
歐盟與日本的牛肉安全都有衛生單位把關,在美國,卻是由農業部負責。賣瓜豈有不說瓜甜的道理?球員兼裁判,其檢測牛隻的客觀性與嚴謹度不免啟人疑竇。六年來,美國境內總共只有發現三件狂牛症病例,而其每年宰殺約三千餘萬頭牛,兩相比較,要吃到病源的機會確實很低。但這樣的數字必須考慮其抽樣比例(二○○六年為九十分之一),日本就曾公開批評美方的檢測無法讓人安心,也就是潛在病例可能有數十倍之譜。
除美方承諾與把關外,我方應建立完整抽檢機制。海關不僅要書面審核、目視比對進口美國牛肉,更應具有相關生化檢驗能力。目前國外已有狂牛症普利昂蛋白的快速檢驗試劑,建議衛生當局應盡速進口使用,並訂定相關查驗機制,才能確保進口美國牛肉安全無虞。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