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簽訂的美國牛肉開放協定十月底正式生效,衛生署將在十一月二日公告,預計第一批帶骨美國牛肉將以一般生鮮產品進出口方式,在十一月中旬以後運抵台灣。在美牛上桌前,政府該如何把關?
參與談判的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表示,此次台灣只開放卅月齡以下的牛小排、丁骨牛排、絞肉、加工肉品,但須去除危險物質如扁桃腺、迴腸等部位;至於牛腦、牛眼、脊髓、頭骨等部位,雖然不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的危險部位,但雙方有共識,美方不會出口來台灣。
對於來台的美國牛,衛生署要求每個牛肉出口工廠都須符合美國農業部「品質系統評估制度」(QSA Program),且派駐獸醫進行屠前檢查,及確認屠宰後已去除特定風險物質,出口的工廠都需事先向我國報備,衛生署還有權不定期赴美查廠。
除了從源頭管理,衛生署食品處簡任技正許景鑫表示,第一批運抵的美牛,衛生署將連同農委會、關稅局等相關單位,派員到港口實地稽查,不合格的產品,一律「退運」或「銷毀」,情節重大者將暫停該工廠產品輸入,直到改善才重新開放。
為配合美國牛開放,衛生署將請各縣市衛生局要求市面上販售的肉品清楚標示產地國別,以利消費者辨識;許景鑫表示,強制標示將在明年元月開始實施,目前是採「宣導」,希望餐廳在菜單上註明或以海報說明,讓民眾了解牛肉來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