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全世界最風靡、最競爭的運動,台灣足球沒有國際成績作後盾,不成氣候,不論以政府補助或企業贊助,要和國際競爭都是杯水車薪。

環境不佳、欠缺願景,就難有好手投入;球員有限,聯賽競爭力不足,國家隊的成績不可能好;成績不好,國人更不重視,原已有限的資源更進一步受到壓縮,企業見不到商機,遑論贊助,形成惡性循環。

承認現有的困局,台灣足球「走出去」才有機會。事實上,有心的台灣足球員已試著「走出去」。女將曾淑娥經過兩年努力,終於獲澳洲坎培拉聯女足隊青睞,前兩天她對墨爾本隊踢進兩球,目前是澳洲聯賽最佳射手。澳洲女足世界排名第十二,阿娥證明了台灣不是沒有優「質」好手,只是「量」不夠多,也欠缺舞台。

足協近來努力「外銷」好手,送了兩名女將到西班牙測試,林曼婷順利上榜,並邀請歷史悠久的英國諾士郡職業隊主席訪台尋才。在足協和中日交流協會努力下,日本足協也願出資邀請我國高中好手明春到東京受訓及測試,也是好消息。

透過國際舞台來培養球星、創造話題,最終仍得回饋到本土環境,才能開花結果。台灣渣打若能邀到利物浦來台,不僅能點燃民眾的熱情,對企業贊助運動也有指標性作用。

加上體委會力推的「運動產業發展獎助條例」,增加企業投入運動產業誘因,並降低民眾參與、觀賞運動賽事的門檻。若旅外政策也能發酵,足球沙漠要形成綠洲並開出花朵,也許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努力 #企業 #形成 #運動 #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