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底經濟部委託中經院做的報告顯示,面對「10加1」區域零關稅,台灣汽車業將是受害最明顯產業之一。目前,台灣汽車成車進口關稅17.5%,出口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少則25%、多則50%,如不改變現狀,台灣汽車業者內部面對大環境不景氣、外部遭區域零關稅衝擊,對產能已降到兩、三成的業者來說,根本是陷入絕境。
「台灣去年賣出23萬輛,今年預估25萬輛;這不但難支撐台灣11家整車業者,也難利用幾十年打下的基礎,形成國際級競爭力。」中華汽車執行副總劉興臺說,簽訂ECFA就是把市場從台灣延伸到大陸,為台灣汽車業者帶來向上提升競爭力的舞台和機會。
台灣最高峰時生產50萬輛車,面臨內外衝擊自然令業者憂心。反觀這幾年,大陸經濟崛起,5年前大陸汽車年產量不過兩、三百萬輛,今年預估將逾一千兩百萬輛,企業追求成本效益,前往大陸布局自是正常不過。
「簽署ECFA是讓跨國企業及台灣業者更好的布局」,在裕隆日產總經理吳新發眼中,簽署ECFA是正視問題最佳辦法。他說,簽署ECFA後,台灣從經濟、產業、民生,到GDP成長、人才培育,都會帶來正面效應。「特別是對汽車業,過去大陸市場大,投資大陸成效好,但台灣這塊卻萎縮,產值、零組件協力體系、新開發、就業都萎縮」,吳新發說,汽車業是規模經濟,兩岸有了合作架構,台灣就能擺脫這現象,企業又可利用大陸市場壯大自己。
劉興臺及吳新發咸認,「台灣優勢」要好好利用,面對大陸市場,台灣並非「一面倒」;譬如台灣的製造品質、研發能力、生產線對應彈性、國際行銷,都強過大陸。吳新發說,有一次裕日生產的汽車賣到墨西哥時,對方一聽「台灣製造」,就覺得quality有保證。「台灣製造」的附加價值,加上和國際車廠二、三十年合作經驗,都是台灣優勢所在。
「車型、開發及物流分工,是我們未來主要的策略」,吳新發透露,裕隆日產初步決定,準備在台灣開發兩款車、大陸開發三款。他甚至認為,台灣產能不足、大陸卻爆炸性成長,未來或許可支援大陸產銷,「總而言之,不管從製造、開發、銷售或零組件協力體系互補,未來綜效都會更好。」
事實上,在未來兩岸汽車零關稅前景下,大陸車廠也可能更大力度轉向對台採購。據知,慶豐集團已和韓國現代汽車達成協議,兩岸簽署ECFA後,三陽工業將引進未在台生產的現代車型,而北京現代汽車原向韓國進口現代汽車,則將轉向三陽採購生產的LAVITA及SANTAFE休旅車。
台灣車廠更能利用零關稅優惠,將台產汽車銷往大陸,或透過產能分工為大陸合資廠代工生產再外銷。例如裕隆目前力推的納智捷(Luxgen),就可在三義生產外銷大陸,裕隆與大陸吉力合作的「熊貓」小車,年底掛上「TOBE」電動車後再回銷大陸。
不管裕隆、福特或國產,台灣傲人的是研發團隊,像裕隆的「YATEC」、中華汽車的「CARTEC」,產品後端開發與設計能力甚至不亞於母廠,這是台灣面對國際競爭力的最佳資本,也是未來兩岸簽署ECFA、甚至企業建立大中華汽車市場營銷體系過程中,台灣不落人後的最佳保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