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研討會」昨在成都進入最後一天日程,雙方產、學、研界代表圍繞「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暢所欲言。稍早,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調研顯示,兩岸簽訂ECFA後,將帶動大陸GDP增長○.三七%。
商務部國貿經濟研究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劉雪琴指出,鋼鐵和玻璃等業對無法進入台灣市場反應最強烈;化工、機械、模具等產業也對市場開放憂心忡忡,並請政府減稅給予適應期;機床業者亦深感極大壓力,不斷建議政府小心因應,以免大量工人失業牽動社會穩定。
面對台灣堅持農業和勞務不開放立場,大陸外經貿大學台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說,中國和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東盟也沒有開放其勞務市場,「台灣可以堅持啊!」對於有爭議項目,雙方可經由協商方式解決。
這個問題可尊重台灣的考慮,不過劉雪琴反問,對於一些台灣不生產或生產不足的產品而言,既然要進口,而大陸有類似產品,台灣為何不能對大陸開放?
參與《兩岸經濟合作協定研究報告》的華曉紅指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過程是漸進的,由易而難,視雙方理念和承受能力而定,開放項目應遵循逐步開放原則,面對迫切競爭的產品和部門先開放,對弱勢和敏感產業可後開放,以減少社會衝擊,因此ECFA沒有固定格式和文本,從名稱到內容都需經協商而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表示,ECFA僅屬架構性協議,可視為兩岸未來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經濟合作協議的前置性和過渡性協議,其最大好處是可先就雙方容易達到共識的項目進行協商,並將其列入「早期收穫」條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