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與事前外界所料想的一樣,三季度增長8.9%,顯著高於一季度的6.1%和二季度的7.9%,由此也將今年前三季度經濟的總體增速拉升到7.7%,距離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設定的保八目標已近在咫尺。
按目前這種發展態勢,保八已再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此時此刻,我們是否依然還清楚到底在追求什麼?
如果說去年12月,在整個世界處於風雨飄搖的當口,中央果斷劃定8%這條線作為2009年奮鬥的目標是必要且及時的話;那麼,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先後步入經濟復甦上行通道,在中國經濟已逐步回升到潛在增長水準,甚至成為了全球經濟復甦領頭羊,並不太擔心明年經濟會比今年更壞的情況下,是否還有必要將衡量成敗的唯一標準繫於:最終結果到底是8%,抑或只是7.9%?
從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數據來看,輝煌成績的背後,並沒有讓人看到經濟增長方式的明顯變化,而一系列隱患也開始浮出水面,應當重視:
首先,三季度中國經濟的搶眼表現,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半年銀行系統鉅額信貸投放作用的遲滯效應,而三季度信貸較之前兩個季度已明顯減少,加之財政刺激的力度也在邊際遞減,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有可能後繼乏力,屆時貨幣當局恐將陷入兩難境地:收緊貨幣,則經濟可能減速;繼續放任信貸高增長,則可能加速通脹到來。
其次,三季度投資仍保持高速增長,而出口也正在逐步恢復當中;但與此同時,消費卻在逐漸失去動力: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樓市經濟的重新火爆不過是提前預支居民未來消費力。最後,中國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率先復甦,對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能源價格及海運價格也將起到顯著的拉動作用,而這反過來卻會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復甦。也就是說,過度依賴資源和能源投入的中國製造業,註定自經濟復甦之日起,便已背負上一個沉重枷鎖。此外,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不同步,中國出口的強勁反彈還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不滿。目前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又有抬頭趨勢。而中國將以何種努力來回應外部世界關於「調整全球經濟失衡」的要求,也是個極其考驗政治智慧的難題。
(摘錄自《東方早報》2009-10-23,作者劉濤為宏觀經濟分析師。原題:「保八不是終極目標,背後隱患應當重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