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成就來自社會互助

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英國科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為了造福大眾,讓大家都有機會利用網路聯絡,也為了表示人類所有成就都是互助的結果,堅持不申請專利。這兩位科學家能夠出類拔萃,顯然是出於興趣與社會責任而非金錢的誘因,確實值得當前汲汲營營於專利權取得的各領域科研人員省思。

若能透過自己努力研發,讓人類生活過的更舒適便捷,甚至能解決饑餓與貧窮的問題,那麼即便因而獲得豐厚的金錢回饋,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若在研究之初即以能否取得專利為導向(而不是以自己的興趣、人民需求為重),專門選擇難度低,短期即可有成果的科技,那麼即便有再多的專利,所能獲得的報酬也相當有限,遑論對人類做出貢獻。

科技研發不應急功近利

政府對於科技研究的支持固然有其任務導向,但不能過於急功近利,像國內學者即感慨指出政府不重視稻米耕作技術,經費短缺,許多稻作專家被政府「鼓勵」轉行研究花卉。而原有養殖王國美譽的台灣,在遭遇地層下陷、基因劣化、環境惡化等問題,讓產業陷入困境之際,負責研發重責的試驗機構卻把重點擺在短期內可以技轉或取得專利的項目。於是保養品、健康食品等紛紛端上桌,對於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九孔、蝦類、石斑等病害防治以及運用生態養殖、綠能科技等來紓緩地層下陷卻一籌莫展。此種以功利為導向的做法,不僅無法留住真正的研發人才,也將整個科技研發導入錯誤的方向,讓原有的產業競爭優勢逐步流失。

強權財閥壟斷專利牟利

目前全球正面臨全球暖化、能源枯竭與糧食供應短缺等困境,而生物(含農業)科技被視為是解決問題的一大良方。由於生物科技研發需要投入相當龐大的經費及人力,且風險高,貧窮國家根本無力負擔,造成許多新藥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創新集中在特定企業或國家手中,他們透過專利權的取得,將所持有的新品種種苗高價賣給其他國家獲取龐大的經濟利益,讓原本即處於弱勢的國家與人民更加失去競爭力,形成另類的經濟壟斷。

以居基改農作物種子龍頭地位的孟山都(Monsanto)生物科技公司為例,該公司擁有全世界80%的基改作物,在賣種子時要收取相當高權利金,更是這波全球糧價高漲下的最大贏家。

兩岸均將農業列為未來重點發展產業,雙方無論在稻米品種改良、花卉育種、病蟲害生物防治、第二代生質能源原料、天然災害防治等農業科研上均各有所長。雙方應該本於互利互惠原則,相互認證並透過科技交流平台,除讓兩岸人民分享彼此成果,為人類的未來作出最大的貢獻。

#科技研發 #取得 #導向 #研發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