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上述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研究通訊》,國際間很多相關學者擔心,若真的落差十倍,等於全世界的模式都嚴重低估全球暖化引發的對流系統強度變化造成的影響。

我研究:升溫一度 頻率增110%

劉紹臣表示,這項研究由中研院、台大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完成,近年各國氣候學者已看到全球強降雨頻率出現增加趨勢,但無法確定與暖化有關,這項研究是全球首度把強降雨頻率增加與全球暖化的互動關係,以量化方式呈現。

研究團隊分析自一九七九年到二○○七年間的強降雨發生頻率變化發現,全球平均溫度每增加一度,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約一一○%,中強度降雨發生頻率則減少約二○%。但IPCC利用全球十一種氣候模式預測,全球平均溫度每增加一度,強降雨發生頻率約增加九%到一○%,兩者差別超過十倍。

劉紹臣強調,IPCC對全球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影響的警告,都是靠這些模式算出來,「我們的研究顯示,IPCC的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少了十倍。」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後,勢必讓IPCC重新評估極端天氣變化的災害。

台灣受影響更鉅 減碳緩不濟急

劉紹臣指出,全球暖化對台灣強降雨的影響更大,全球溫度每增加一度,台灣強降雨頻率增加約一四○%,毛毛雨則減少約七○%。若依IPCC預測,全球溫度在二○○五年至二○三○年間會再升高○.七度,廿五年後台灣強降雨發生頻率再增加一倍。

他說:「我們是否有辦法控制這樣的災難,是很大的問題。」政府強調節能減碳恐怕是緩不濟急,全面檢討國土規畫政策才是當務之急,然而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政府是否能展現改革決心,各界殷切期盼。

#發生頻率 #強降雨 #降雨 #研究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