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就在號稱「三國故地」的合肥市區。赤壁之戰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位居北魏與東吳交界,淝水渡口的逍遙津隨著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即派遣精兵駐守逍遙津,以抵擋東吳孫權北進。

位居交界 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北魏、東吳長達30多年的爭奪,在逍遙津附近留下眾多與三國有關的遺跡。有史可考的就有三國新城、袁術墓群、箏笛浦、藏舟浦、回龍橋、飛騎橋、斛兵塘,以及古逍遙津與教弩台。

不過由於歷史的變遷、戰爭與自然的影響,大多數遺址已經湮沒不存。目現保存較為完整、可尋可見的只有逍遙津、教弩台(明教寺)與三國新城等幾處。「古逍遙津」位於合肥老城區東北角,與教弩台、步行街咫尺之遙。

逍遙津又名「竇家池」,「鬥鴨池」,古時候是淝水上的渡口。根據歷史記載,東漢建安20年,東吳孫權乘曹操興師西征漢中張魯,合肥軍力空虛之際,親率十萬精兵,企圖一舉攻占合肥,打開通向中原的關口。

當時鎮守合肥是北魏大將張遼,面對強敵壓境、敵我實力懸殊的危難局面,張遼臨危不懼,毅然率領將士出擊迎敵,硬是擋住了孫權的猛攻,使得孫權無功而返。

張遼鎮守 孫權無功而返

張遼還在孫權退兵的時候,趁隙襲擊東吳軍隊;孫權一路敗退到逍遙津時卻發現橋樑已經被拆除,孫權不得已策馬飛跨淝水僥倖脫險,因此後人將此橋稱為飛騎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記述的就是這段故事。

逍遙津這個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經滄桑。宋代乾道年間,合肥城擴大,逍遙津被圈入城內。明代官僚竇子偁將逍遙津占為私有,改名「竇家池」。清代康熙年間,逍遙津又被一王姓翰林所據,更名「鬥鴨池」。光緒年間,又成為清朝外交官龔心釗的私家花園。逍遙津又改名為「豆葉池」。此後逍遙津幾經戰火,日益破敗。

今天「古逍遙津」已經開闢成占地31.3公頃的公園。大門是一座高十公尺、三開間、牌樓式的仿古大門。大門上方古色古香的牌匾上書「古逍遙津」四個鎏金大字,是清朝狀元、溥儀的老師陸潤庠手書。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持槍躍馬的張遼青銅塑像,底座上有 「威震逍遙津」五個大字。

扇形公園 湖島景色相映

逍遙津公園呈扇形展開,由水系自然分割為東西兩部分。位於公園東面的逍遙湖,水面開闊,憑岸臨風波光粼粼。湖中有三個島嶼,最大的島上建有一座金黃色琉璃瓦雙重簷亭,湖岸與島有石橋相連,島上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公園西側,盆景園旁的松柏林中有一座隆起的土堆,據說就是張遼的瑩墓。土堆上建有涼亭,亭內立有墓表,上刻「魏故都亭侯張遼之墓」,堆下一條青石神道,兩方門闕立於神道入口,神道兩側各有三尊獅、虎、羊石獸。石刻均為漢代風格,莊嚴肅穆,古色古香。

旅遊資訊

逍遙津公園

地址:合肥市壽春路16號

門票:免門票

交通:2、15、132、136、137、143、155、162、166、168、801、701路公共汽車,逍遙津站

#公園 #大門 #三國 #渡口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