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主張審慎監理,就是Risk(風險)和Return(報酬)要平衡,不只是總體審慎也要個體審慎,我認為風險與報酬均為變數且同向變化,因此薪酬計畫有其重要性。
現在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所以美國FED主席柏南克是駕著直昇機在撒錢,現在亞洲各國央行,都希望能減少美元貶值,為了處理金融危機推出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若沒有在適當時機退場,將會種下未來難以解決的問題。澳洲已開始升息1碼試水溫,各國央行也不排除跟進升息,我認為明年就會有央行跟進,但美國的FED應是最後一個升息,因為他的問題最嚴重。
寬鬆貨幣政策何時退場?我認為要看油價,現在一桶80美元,升到100美元時,就要去思考,現在是總額供給大於總額需求,所以物價當然不會高漲,但到景氣復甦,需求增加,超額供給也下降時,通膨就可能開始出現;再來要觀察資產價格泡沫是否已出現,是否有過度資金供給?現在常駐在金融體系中的貨幣寬鬆程度有多大?以及未來該抽出的數量,都應該開始討論。
再來談存款全額保障,當初是為了強化投資人信心,現在各國都在作壓力測試,測驗金融機構對PCA立即糾正措施、通貨膨脹、信用擴張、資產泡沫等承受的強度,香港已在準備提高存款保障額度,待消費者信心增強時,就可解除全額保障。
過去金融監理太強調Principle Base(原則性管理)、業者自律,市場太過強調報酬,現在各國又太強調強化監理,強調風險控管,就像鐘擺盪過去又盪過來,只是加大監理的風險及景氣循環,我覺得這不是是非題,報酬及風險是一體兩面,以前交易項下的資產(Trading book asset)產生損失,如CDS、CDO結構太複雜,缺乏流動性,沒有納入BIS計算,未來就應該要考慮進去,讓資本計提要求更高。
整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表外曝險的強化管理,證券化、再證券化的管理,這些都要經過壓力測試,現在英國大型金融機構好像要寫生前遺囑,當發生風險時要賣那些業務、資產,必須先約定且60天內要完成交割。
新巴賽爾協定不會再有第三次版本,只會強化規範,過去金融業是景氣好時,減少資本計提,加大業務風險承擔,景氣不好就反過來,減少業務,增加資本,這是有落差的,應該要採取動態資本計提,要有資本緩衝(Capital Buffer),在景氣不好時,能有足夠的緩衝。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