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九○年代末期,因為出現狂牛症帶來的消費信心危機和食物鏈管控風險,幾個歐洲大型的連鎖超市、零售商和食品業者(包括Metro、Tesco、Ahold等)開始研擬一套由第三驗證機構負責檢驗的食品安全標準,即所謂的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農產品生產者,也必須納入食品供應鏈的一環,也必須肩負起食品安全的責任。
第三驗證機構設計的另一項背景因素,乃肇因於高度全球化的結果。一項單純的食品或農產品可能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生產者和加工者的投入和參與,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已經超過一個單獨的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可以掌握的能力和範圍,透過第三驗證機構,起碼有一個公認的一致性標準。
而食品安全只是其中的一個意涵,還涵蓋了聯合國糧食組織定義的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原則、HACCP(危害分析管制點)、MRLs(最高殘留限量)、食品追溯(traceability)和環境維護。例如引起爭議的畜產品,從育種、飼料、飲水、用藥、飼養環境、載運貨車,每一生產步驟都有各自的管制點和符合性標準,整個生產流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控。若生產者未能達到這樣的門檻要求,他可能喪失供應大型超市和食品業者的機會。食品安全在歐洲被視為從事農業生產者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一種商業的宣傳手法,已經遠超乎美國和台灣的消費文化。
這次的美國牛肉事件,如果美方提不出任何的驗證資料,貿易商大可以大方拒絕;無論是帶骨或不帶骨、哪一個部位、哪一年齡的牛隻、何種潛在危險,統統拒絕進口。這不但是保障店家商譽、降低營運風險,更是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如果台灣有一套嚴格且受國際承認的國家標準,更能在談判時築起一道自保的防火牆。問題是這幾年農委會不斷地變更農產品標準,不但政策無法延續、浪費國家資源,也造成農民觀望的態度和消費者的質疑。
在衛生署被盯得滿頭包的同時,呼籲農委會切勿抱持著僥倖的心態,而是趁著民意、順應世界潮流,不要再閉門造車,去訂定一套和國際接軌的國家標準。(作者為「全球良好農業規範 GLOBALGAP」台灣聯絡人、「全國認證基金會 TAF」特約人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