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具官方色彩的《證券時報》分析指出,未來大陸經濟的成長還是要靠「投資」,不可能如西方國家以「消費」來拉動。

《證券時報》分析,今年前3季,大陸經濟在各種強力刺激計畫的作用下,經濟已回穩向上。但經濟增長結構顯示,大陸經濟增長仍然以投資為主,消費並沒有成為大陸內需的主力。

投資率長期居主導地位

「從5年至10年的視野看,由於大陸經濟起飛階段的特徵,投資型經濟將在中國長期存在。這意味著投資率在中國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消費的快速增長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這一特徵。」分析指出。

在高額外匯儲備、外需下降、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有分析認為,提高消費率,是克服大陸目前經濟困境的方向。

但《證券時報》分析,當前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最多只能達到提高消費總量增長的目的,對消費率的提升作用不大;大陸當前經濟的增長和結構調整,主要還是依靠投資推動實現的。「中國當前偏低消費率是目前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特徵,而不是阻礙經濟復甦的問題。」

在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經濟組成當中,消費一般占有較高比重。當前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率美國為78%、加拿大55%、日本72%、歐元區78%,但大陸只有49%。

消費占經濟比重漸走低

與西方國家不同,投資增長是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對大陸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呈增加趨勢,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則逐漸走低,由1981年的最高點67%,逐漸下降,到2008年已降到一半以下,僅為49%;投資卻從1982年32%的最低點,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44%。在拉動大陸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證券時報》總結,「可以預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要想維持下去,還得依靠投資!」

#分析 #大陸 #消費率 #投資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