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本月22日報導北大經濟學院兩名韓姓和張姓學生獲保送該校研究生,但兩人成績在班級倒數第一、第二,並有多門課程不及格,兩人能雀屏中選皆因「顯赫家世」:父親分別是黑龍江某地級市的中共市委書記和另一市的實權局長。

北大經院王永健副書記回應指出,兩位學生確實被保研,但屬於「學工保研」,也就是二人的學生工作能力比較強,而「學工保研」並不要求學習成績。

揚子晚報則有專欄作家朱羅紀為文批評,指北大不愧為最高學府,「沾北大的光,我在大學工作這麼多年,到現在才知道居然有『學工保研』這個新名詞。」

文章指出,大陸教育部2006年印發的研究生保送條件中,第六條規定時應考察推薦生的德、智、體等方面,並應關注學習和科研能力、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 「這一條款明白無誤地指出,免試推薦研究所,首先考量的是學生的學業,而非其他因素。」

文章也指出目前大陸也有所謂「行政保研」。據了解,行政保研指「在學校當兩年學生輔導員,就可保送研究生」,目前多是學校為職工保留,並不對外開放。

#工作能力 #北大 #回應 #學生 #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