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人多是三農問題關鍵

一般而言,三農問題的實際體現主要在於農產品價格的低落、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青壯農業勞動力的流失、兼業農的增加與農地的流失等。關於三農問題的成因及其解決之道,可謂百家爭鳴且眾說紛紜。但中國學界多同意,「人地關係的高度緊張」(溫鐵軍語)乃是限制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結構性因素。

簡單來說,「人地關係的高度緊張」突顯的即是人均耕地面積狹小的問題。中國農村人口過多、農地面積過小,導致農戶不得不善用狹隘的耕地,精耕細作以滿足溫飽。2007年中國農民的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為2.16畝,每戶分配土地人數若以4人計算,全戶經營面積僅10.8畝,約當0.72公頃。1980年代初期的農業改革曾透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功誘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然而勞力與資本(化肥)的持續投入雖能提高農地的單位面積產量,但勞力與資本的邊際效益終有轉趨下降的一天,而狹隘的經營面積更侷限了總能擴大的可能性,同時也進一步導致農家的農業收入難以增長。

小農經濟體制侷限性暴露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整體經濟不斷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也因此持續擴大。簡單來說,三農的基本問題即是農民收入的低落,農家難以單靠農業收入維持基本生計並完成其簡單再生產;而三農問題的核心即是小農經濟體制的侷限性。

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之道,發展經濟學家們認為,唯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市場化的進程,三農問題才能根本解決。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獲得巨大的成就。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反思改革開放的「成果」,他們不再認為市場機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

#農民 #收入 #農地 #基本 #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