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亞洲最猛 中國上看九%

IMF宣稱亞洲與澳洲、紐西蘭正從全球危機深淵中迅速反彈,明年的經濟成長將從今年的二.七五%增至五.七五%,這兩個數字都比IMF於今年五月所作的預測高出約一.五%,只不過仍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值六.七%。

根據IMF的最新預估,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今年成長八.五%,明年上看到九%。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今年萎縮五.五%,明年成長一.七五%;印度今年成長五.四%,明年六.四%。

至於台灣,今年將萎縮四.一%,但較IMF五月的預測上升三.三%,明年成長則從原先預測的零成長,調高至成長三.七%。

IMF將亞太國家與地區劃分為三組:工業亞洲(日本、澳洲、紐西蘭)、新興亞洲(以台灣、中國、香港、印度、南韓、新加坡為主)與東協五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其中以新興亞洲的成長力道最猛。

G7需求疲軟 亞太復甦隱憂

IMF認為,亞太復甦的主要力量在於各國積極恢復常態。二○○八年全球貿易和金融崩盤,亞太GDP大幅下挫,但各國的紓困措施使情勢大幅好轉。IMF也強調,亞太並未和世界其它地區「脫鉤」,仍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

另一個復甦的重要力量,則是迅速有力的政策回應。亞太各國財政地位穩固、貨幣政策可靠、企業和銀行資產負債表較過去強健,讓決策者有更大空間大幅降低利率,採取大規模財政刺激計畫,從而維持了整體內部需求。

IMF指出,全球經濟情勢明年將漸趨好轉,七大工業國(G7)今年萎縮二.五%,明年成長一.二五%,只有今年萎縮幅度的一半。G7的民間需求仍未擺脫危機陰影,勢必影響亞太對這些國家的出口。

建議強化社福 刺激民間消費

IMF的報告認為,在此情況下,亞太各國決策者將面對幾項重大挑戰。短期而言,需要採取面面俱到的平衡做法,支撐經濟直到充分復甦;中期來看,需要找出新的動力,在G7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維持快速成長。

而亞太的長期成長取決於能否調整成長動力,讓內部資源扮演更具活力的角色。各國也需要更大的匯率彈性和結構性改革來重拾平衡,重新分配各種資源。

IMF也建議亞太各國強化社會福利體系,以刺激民間消費成長。至於央行升息、經濟振興方案退場等預防通貨膨脹的措施,目前尚無實施的必要,不宜操之過急。

#成長 #萎縮 #亞洲 #復甦 #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