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在宋代刊刻時,搜有二十八件王羲之的信。其中包括「遠宦帖」在內,大多是寫給當時在四川做益州刺史的周撫的,算一算,超過二十封。

《十七帖》第一帖是──「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已具,示復數字。」這就是王羲之寫給周撫的短信。十七日王羲之已經寫了信給周撫,託他的妻舅郗曇帶去,郗曇還沒出發,王羲之又收到周撫的信,可見他們書信往來很頻繁。因為王羲之前一封信已經一一回答了周撫的問題,因此這一封信只寫了簡短的幾個字。這封信開頭有「十七」兩個字,因此被稱為「十七帖」,成為王羲之摹刻法帖名稱的來源。

《十七帖》唐代摹刻時並沒有那麼多件,我懷疑有可能是唐太宗完整蒐集到當時留在蜀地的一批王羲之寫給周撫的信。南北朝三百年,中原戰亂,四川相對是比較安定的,王羲之的信帖也可能在周撫家族手上保留得比較齊全。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的《十七帖》後來增補加入了六帖,合成了總共二十八件的王羲之《十七帖》。

周撫在四川做三十多年的地方官,王羲之對沒有去過的蜀地很有興趣,充滿好奇。《十七帖》中有好幾封信是詢問周撫關於四川的山川景物文化產業等等。

「成都城池帖」問的是成都城門城牆是不是秦代古蹟──「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欲廣異聞。」王羲之聽說遠在四川成都還保留了秦代的城池建築,他對這麼古老有歷史的建築很是嚮往,特別問周撫是不是真的,很想增廣異聞。

對於蜀地的文化人物歷史的嚮往,還表現在《十七帖》的「嚴君平帖」中──「嚴君平、司馬相如、楊子雲皆有後否?」很短的一封信,問起漢代蜀地一些歷史名人,很想知道他們在四川還有沒有後代。

另外一封「漢時帖」,問的是四川漢代的「講堂」──「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王羲之對四川漢代留下來的講堂很好奇,想知道是漢代哪一位皇帝設立的。又聽說講堂裡有三皇五帝以來帝王聖賢畫像,畫得很精妙,因此問周撫:有沒有人能臨摹畫下來寄給他看。

蜀地的文化歷史常在王羲之嚮往中,蜀地的山川自然之奇也讓他心馳,「蜀都帖」裡談到他看了周撫對蜀地山水的描述,覺得比揚雄〈蜀都賦〉、左太沖〈三都賦〉都還詳盡。因此與周撫約定要一遊蜀地,「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已馳於彼矣!」只是構想,還沒有行動,已經心魂飛馳到四川了。

王羲之對四川特有的「鹽井、火井」也充滿興趣,「鹽井帖」中問周撫──「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看來王羲之並不是只讀死書的書呆子,他問周撫有沒有親眼看到鹽井、火井,要周撫詳細告訴他真實情況,很有實證的精神。

周撫也常寄送蜀地的特別物產給王羲之,有一次寄的是●竹手杖,王羲之回信致謝──「去夏,得足下致●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王羲之把四川土產●竹手杖分給年紀大的老者,也讓大家知道周撫遠方捎來的好意。周撫送●竹杖的事,王羲之還在另一封信中提到──「周益州送此●竹杖,卿尊長或須今送。」這是他為了分送竹杖寫的短簡了。

王羲之給周撫的信多是草書,有漢代章草的意味,二人書體自有默契。優美灑脫自在的書法,談的內容都是家常平凡小事,一問一答,十分親切,反覆閱讀,書風文體都有韻味。入秋以來,每日細讀一帖,如讀秋光。

#十七帖 #歷史 #講堂 #周撫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