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是資本盛宴的開端,深市停發新股,準備籌建創業版;中國創投最為開心,當時還在君安證券工作生涯順風順水的蔡達建,成為高特佳風險投資基金籌備小組負責人。用蔡達建的話來說,那時就是「沖著」創業板先機來的,沒想到「很遺憾等了10年」。

半數公司 都有創投身影

首批遞交上市材料的108家公司中,50多家企業背後都有著VC/PE投資機構的資本助力,其中雖然不乏英特爾投資、德同資本、蘭馨亞洲等外資創投,但更多的卻是如達晨創投、東方富海、深圳創新投、高特佳投資等大陸創投的身影。

此次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呈現出了「高融資額、高發行價」的特點。根據上市發行公告資料披露,28家創業板公司預計募集資金70.78億元,平均融資額2.53億元。而實際情況是28家公司都出現了超額募集的現象,實際募資資金總計達154.79億元,比預計超募84億元,比例高達119%。

神州泰嶽(300002)以18.33億元的融資額成為實際募集額最高的企業;即使是募集額最低的華星創業(300025),成績也不算差,為1.97億元。且28家公司的平均發行價為25.43元/股。

造富運動 股東獲利豐厚

創業板為上市企業帶來不菲資本的同時,也引發又一場造富運動,「億元俱樂部」、「造富機器」、「富翁溫床」等名詞成為創業板的別稱。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持股量及各公司的發行價計算,創業板上市公司中自然人股東帳面財富超過1億元多達70、80人。

申報創業板背後的眾多投資機構也將獲利豐厚,其中達晨創投無疑成為其中最為搶眼的投資機構。憑藉當初對億偉鋰能、愛爾眼科和網宿科技的投資布局,「在28家名單裏占超過10%的比例」,達晨創投副總裁肖冰,難掩喜悅。

深圳創新投、招商局科技等大陸創投機構無疑成為創業板最主要的收穫者,除此之外,外資背景、國資背景、合資背景的創投機構都閃現其中。如華誼兄弟的投資人信中利投資公司、中元華電的機構投資者中比基金均是合資背景;北京科投投資、浙江科投、重慶風投等則帶有厚重的國資色彩;英特爾投資、蘭馨亞洲等外資背景創投則通過及早布局,分享了此次創業板的盛宴。

創業板沒有3年盈利的要求,使創業板上市企業背後的投資機構縮短了資本退出時間,加速資金運轉周期,令相關投資機構無不歡欣鼓舞。

股價超高 難逃泡沫嫌疑

熱議「盛宴」的同時,輿論對創業板「泡沫」的質疑更是不絕於耳。

據資料顯示,此番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平均市盈率(本益比)是56.7倍,市盈率最高的寶德股份高達81.67倍。市盈率是指某個公司股票的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算個簡單的賬,「現在所謂60倍市盈率等,甚至還有更高的市盈率,要用幾十年或一百年,投資才能有回報。」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黃晶生表示,「短期來講我覺得這是非常明顯的泡沫,將來都會回歸到比較正常的PE值。」

超高的發行價無疑增添了創業板泡沫。儘管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表示要尊重市場評估和選擇價格的做法,不干預創業板企業發行價格形成,但28家公司平均發行價為25.43元/股實在不低,其中紅日藥業(300026)的60元/股與神州泰嶽(300002)的58元/股更令人驚呼。

「不是泡沫是什麼」評價隨處可見,諸如「警惕創業板成為騙子的搖籃」、「像遠離中石油般遠離創業板」這樣的言論更比比皆是。「中國創業板估值目前處於泡沫化階段。」近日到清華大學做演講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喬希·勒納在接受採訪時亦明確表示,「不能重蹈德國創業板的覆轍」。

「現在要防止別讓我們的散戶投資人變成了VC。」黃晶生不無擔心地表示。「中國創業板要努力維護投資者信心。」喬希·勒納也強調。

英飛尼迪集團創始人、管理合夥人高哲銘則根本不看好中國的創業板。「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大家只是想像創業板會好下去。」高哲銘表示,中國創業板還沒有經過歷史驗證,是否能獲得成功還需要時間檢驗。

吸取經驗 大陸市場啟動

創業板需要歷史來證明,這話沒錯。不過,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想想1971年成立的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經驗和教訓更是不勝枚舉。但多虧了納斯達克,思科、微軟、英特爾等這些擁有改變世界力量的高科技巨星才得以成長起來。

例如,創業板「兩高六新」的導向,會使投資機構更加關注於非傳統製造業的新興業態,「這樣會拓寬我們的投資領域。」東方富海合夥人趙輝表述,更為具體。

不僅如此,「創業板的退出機制為創投機構和創業者帶來了一個永久的平台和機制示範的效應。」招商和騰創投主管合夥人李雪剛表示,「並不一定只有這28家企業有機會,後來的每家企業、每個人都有機會。」如今這個機會終於被耕耘中國資本市場多年的本土創投機構等到了。

#創業板 #資本 #企業 #機構 #發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