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曾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時呼籲對岸「要和談先撤飛彈」的相關發言,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去年胡錦濤的「胡六點」,提出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提議,未獲得馬英九的正式回應,台灣國防部則以「共軍武力威脅不變、軍事互信無法推展」的論述基調,納入正式文件中。該報告書中說,解放軍仍然強調「台海終有一戰」,兩岸軍力也嚴重向中國大陸傾斜。
兩岸缺乏自信和美國有關
建立互信是胡錦濤一年來不斷提到的4個字,兩岸「互信」包括兩個主要內容,一是和平協定,二是軍事互信機制。
一個中國的互信來源於自信,北京缺乏自信是害怕美國,台北缺乏自信是依賴美國。今年4月22日,馬英九在總統府通過視訊,向美國智囊機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表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目前為時還早,並表示美國繼續承諾對台軍售,對美台關係非常重要,這明顯表現出馬英九政府對美國的依賴。
「要和談先撤飛彈」在台灣當然可以拉攏民意,但是在軍事意義上和兩岸談判方面絲毫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說,今天可以撤,談判完成後再部署。顯然,這話是無聊無意義。要想談判成功,必須擁有自信。兩岸若沒有美國,一個中國的自信就簡單得多。
整體綜合實力是自信泉源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無非想解決「不挨餓不挨打」的問題,先不說為此花費的代價,但是中國共產黨的確基本解決了。這些年來,大陸綜合國力確實提升,但是還未達到可以跟美國抗衡的地步。台灣是中國最安全的出海口,失去台灣就等於失去半個太平洋,本世紀中美之爭,半個太平洋之爭是不容忽視的最大內容之一。一個中國的自信來源於兩岸的整體綜合實力。沒有自信何來互信?
德國的分裂是美蘇冷戰造成的結構,兩岸的分裂是國共內戰造成的。德國由於分裂是外力造成的,所以德國人沒有失去一個德國的自信;中國由於分裂是內力造成的,所以中國人很難建立起一個中國的自信。根據德國統一的經驗,必須先有精英和領袖的遠見和推動,後有民意的跟進,才能獲得成功。
不統一的和平非長久之計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從1969年到1974年擔任西德總理,他致力於粉碎冷戰結構的工作,他清楚地瞭解到,冷戰結構乃是美蘇所創造的結構,真正受害者是德意志人民。因此,在他當選西德總理後,即致力於和東德及蘇聯和解。東德西德從來不放棄一個德國的原則,這就是他們堅持一個德國的自信,追求統一是德國人的最終目標。兩德的統一,證明了勃蘭特的政治智慧和德國人的自信。
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和平統一、不放棄武力統一;而中國國民黨(至少馬英九政府)的目標則是「不統一和平」,即維持現狀以獲得和平空間。
維持現狀,未來有很多走向,「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是其中走向之一。沒有兩岸願景而只希望「不統一和平」的馬政府能走多遠?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