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種非拉丁語文皆可用

國際化域名實施初始,網址最右側的後綴,即「國碼型頂級域名」可以非拉丁語系字母書寫體表達,而ICANN將自十一月十六日起受理諸如「chinatimes.com.台灣」網域名稱的申請與註冊,第一個國際化域名則將在二○一○年中發出。

網際網路問世四十年,網域名稱一向只可用英文使用的廿六個拉丁字母(亦稱羅馬字母)A至Z、0至9十個阿拉伯數字與連字元號(hyphen,「-」)。

往後,網址中「.com」、「.org」、「.gov」等「二級域名」甚至可能以上述十六種文字相對應的「.公司」、「.組織」、「.政府」等書寫體代替。

ICANN理事會主席兼執行長貝克斯托姆指出,當今全球十六億網民中,有一半以上使用非拉丁語系文字。

尾碼須與國名或縮寫相符

域名雖已鬆綁,不過短時間還是有諸多限制。例如,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該國官方語文的國家尾碼,且尾碼須與國名或國名的縮寫相符。再者,「.com」、「.org」等域名未來幾年還不會採用非拉丁語系字母,因為考量到語文轉碼問題。

此外,域名若是拉丁語系字母,仍只限於目前卅七個字母、數字與連字元號,重音符號或其他特殊符碼都在禁止之列。

目前許多軟體開發公司還在努力確認應用程式能否和非拉丁語系域名相容。已知重要的網路瀏覽器已可支援這項變革,但並非所有的電子郵件程式都可辨識非拉丁字母位址。

網域名稱中文化專家質疑

而各國對此的反應也不一。中國社科院網路研究專家郭亮質疑中文網域名稱在中國的接受度,雖然網域名稱鬆綁可以反映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但對若干網友而言,輸入拉丁字母比中文來得更輕鬆。

#變革 #語系 #拉丁 #國名 #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