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無意間」,陳秀美說,她的起心動念,單純為了讓花蓮人有個挑選手工禮物、表達心意的小店;就連店名「阿之寶」,也是在友人起鬨下,直接用她獨生女的小名當招牌。

蒐羅獨特手創品 繞台灣兩圈半

話雖如此,陳秀美花了許多心力。一開始,她就決定以「集合全台灣的好東西」為出發點,作為開店的定位,由於她與先生都曾在《漢聲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知道台灣各地臥虎藏龍,存在許多美好的創作者或手藝品,他們發願,要把這些具有特色創意的手作商品,統統集中到花蓮。

於是三年前的暑假,他們「開車繞了台灣兩圈半」,讀小學的女兒,每逢假日就跟著上車,南投、台東、苗栗南征北討,他們蒐羅了一百多個名單,實地拜訪、觀察每一位生產者,而且都到了當地才通知,「就像有家手工蜜餞,雖然很好吃,但我們到工廠一看嚇死了,趕快打電話回店裡,叫店員下架。」陳秀美說。

最後,她篩選出二十五家手工創意商品,作為開店的第一波主打,其中有吃的、有用的、有拿來裝飾的,光是材質就涵括布、鐵、紙、竹、鋼、陶瓷、水泥、塑膠,她如何決定哪些是「台灣的好東西」?

陳秀美強調,「首先,必須是手工生產,至少主要依賴手工;其次,必須有創意,要展現創作者的想法;最後,必須有獨特性,就像是手作布偶,要能與其他作者的風格有所區隔。」

然而,在尋訪過程中,她經常受到挫折。尤其開店之初,阿之寶還沒打開名號,有些創作者抱持懷疑態度,有些一口就回絕,例如台灣竹藝的頂尖工坊「大禾」,一向只鋪貨給直營通路,陳秀美打了三個月的電話,老闆連接都不想接。

找30家老牌醬料 齊聚後山上架

後來,陳秀美乾脆直接殺到南投竹山,抵達當地時,剛好落下傾盆大雨,他們一家三口全身被淋溼,大禾老闆劉文煌看了,終於被她的心意感動,允諾讓阿之寶販售他的竹藝品。

當被問到為何心念如此堅定,陳秀美感慨說,她跑了很多趟竹山,發現當地充斥著大陸或東南亞的廉價劣質品,只有大禾等少數工藝創作者,仍然堅守細緻認真的職人傳統,「我若要賣竹製品,當然要賣最好的」。

除了手工創作品,阿之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蒐羅了台灣二、三十家製作醬料的老品牌,無論是醋、醬油、麻油、芝麻醬,她找出這些沿用古法、少量釀製的小作坊,讓它們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集中在東台灣報到。

光是跑醬料廠,陳秀美又花了兩個月,這些廠牌半數都是百年老店,一向只供給固定的餐廳或傳統市場,例如鼎泰豐愛用的恆泰豐油行,他們不太理會行銷通路這一套,聽到陳秀美想把他們的產品賣到花蓮,有些老闆覺得有趣,有些卻冷冷回絕,例如被稱作「醋王」的五印醋,陳秀美也花了兩、三個月,才說服對方上架。

銷售展示新平台 發掘不少達人

漸漸地,阿之寶的名氣藉由網路及口碑傳開,創作者開始上門毛遂自薦,陳秀美還是以三大原則把關,而且發掘不少創意手作達人,例如在苗栗當國小老師的老詹,平時喜歡收集漂流木,自己雕刻一具又一具動物彩繪木雕,他先以電子郵件找上陳秀美,沒想到這些卡通造型的木雕大受歡迎,變成店內的搶手貨,只要一上架,沒幾天就被搶光,陳秀美還得先在部落格上公告,讓網友公平搶標。

除此,無論是高中生將塑膠片折扭成魚型鑰匙圈、把水泥變成戒指的二十二歲年輕人、不銹鋼湯匙製成的機車或甲蟲桌飾、層層紙質疊成壽桃造型明信片,到處看得見台灣手工達人的驚人創意。

「台灣的年輕創業者沒有舞台,來這裡上架,對他們是很大的鼓勵;同時,他們也能因此面對市場、面對顧客的忠實意見。」陳秀美觀察,「當前創作者的想像力很豐富,很懂得抓住年輕人的趣味;缺點是有些太快上場,無論是材質、染色等細節,常需要接受時間考驗」。

小店成花蓮傳奇 變身觀光據點

如今阿之寶不僅是花蓮的小傳奇,也變成觀光據點,每逢假日,一車車的遊覽車停在門口,好奇探望這個「集合台灣好東西」的小店,連勞委會、勵馨基金會都邀請陳秀美傳授創業心得,但陳秀美很客氣,反覆強調「不希望被當成文創產業,只是有多少能力、作多少事」。

然而,她固定邀請創作者到花蓮開講座,傳授創意手工心法;她引進長老教會東台灣傳習工場的排灣族琉璃珠品牌「小鳥不要來」,讓原住民以豐收穀物為意象的手作,與金山的阿原肥皂、女歌手巴奈的唱片、高雄橋邊鵝肉店的黃金鵝油香蔥、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的石頭彩繪,一同成為台灣的臉孔,就在這個四十坪大的空間裡,就在我們誤以為只有麻糬與薯餅的花蓮裡。

#陳秀美 #阿之寶 #花蓮 #創意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