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大片綿延不斷的梯田,位於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當地土著哈尼族人,世代累積遺留下來的傑作。

哈尼梯田 17萬畝廣闊景觀

元陽縣的山區一般都居住著七個民族,大致來說,海拔144公尺到600公尺的河壩區多半是傣族;600公尺到1000公尺的峽谷區,大多數是壯族;海拔1000公尺到1400公尺的下半山區,則是彝族的地盤;1400公尺到2000公尺的上半山,就是哈尼族的住所;而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區,大多數是苗族、瑤族居住;漢族則分布在城鎮和公路沿線。

元陽的哈尼族開墾梯田隨山勢變化,坡緩就開大田,坡陡就開小田,甚至溝坎石隙也不放過,因此大梯田有可能占地幾畝、而小梯田也許只有簸箕大,往往一面山坡從上到下就有上萬畝梯田。

元陽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只是元陽一地就有大約十七萬畝梯田。而且所有的梯田都開墾在傾斜度15度到75度之間的山坡地上,一層一層的梯田最多的竟然有3000層左右,中外梯田景觀中都是難得一見的。

元陽梯田主要有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莊、麻栗寨、主魯等,連成一片大約一萬四千多畝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猛品、硐浦、阿猛控、保山寨等,大約六千多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此地形成壯麗的景觀。

蘑菇房組合 傳統哈尼人建築

在元陽附近,只要隨便登上哪一座山頂,都能看到層層疊疊一望無際的梯田。一座座「梯田山」,展示了世世代代哈尼族人在惡劣自然環境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動人歷史。

元陽哈尼族梯田包括著非常明顯的特色:每個村寨上方,都有茂密的森林,是村寨用水、用材、燃料的來源,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提供哈尼人生存發展的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別具一格的蘑菇房組合而成,是哈尼人們安生立命的住所。這種生態結構被視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立體共構的典型永續發展生態系統。

耕作梯田已經有上千年歷史的哈尼族,自有一套合理而科學的經驗方法;找地開田時,要找背風、向陽、平緩、無病蟲害、雀鳥少,能終年保水的坡地。開成台地之後先種三年旱地,等待土質成熟,然後再築埂放水變成梯田。

梯田要求水準,在沒有測量儀器的古代,哈尼族的祖先們聰明的利用放水準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哈尼族發明了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無不精心經營。水源管理則發明了「水木刻」。這是根據各家權益,設置成刻有不同刻度的橫木,安放在各家入水口,隨著溝水流動來調節各家各戶的用水,保證了每塊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應。

元陽哈尼族梯田,至今仍然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它是哈尼族人與哀牢山大自然相諧互補的奇蹟,是少數民族生活文化與自然界高度結合的巧妙景觀。

#紅河 #村寨 #山區 #元陽梯田 #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