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認真的話,中國爵士生於1930年代的上海灘。2006年我在上海採訪爵士大師Herbi Hancock,他說他在來中國的飛機上翻書了解了上海爵士樂的一些情況。我敢肯定,能夠被寫進旅遊書的所謂「中國爵士」,只有和平飯店的老年爵士樂隊。Herbi Hancock從書上能看到的,只有那麼幾行字。

新版的中國旅遊指南大概可以更新一下中國爵士的信息了,至少北京和上海有了不錯的爵士酒吧(北京的東岸和上海的JZ)以及爵士音樂節(北京九門爵士音樂節和爵士上海音樂節)。儘管我現在聽爵士還多過聽搖滾,但我還是無法理解我的爵士朋友對中國爵士莫名其妙的誇大。是否會演奏Standard(爵士經典標準名曲)就算「國際水準」?中國爵士究竟是何水準,總得拿唱片出來聽聽吧?但你去大音像店找找:哪有中國爵士?除非你把周璇、白光也刨出來,否則連中國爵士的渣都找不到一點兒。

劉元被稱作「中國爵士教父」,但連教父都沒在國內出過爵士唱片(只在海外出過)。中國音樂院校幾乎是沒有爵士樂教育的,這就像全中國如今註冊的適齡青少年球員都只有幾百號人,你怎麼可能指望這裡頭出幾十個能打進世界盃的球員,出一支「最接近國際水準」的球隊?另外爵士樂早已被窮盡形式、盛極難再,姍姍來遲的中國爵士樂手只能吃點殘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假如中國爵士真的是最接近國際水準的,我們就不會在2009年爵士上海音樂節上看到這樣一個和爵士樂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夢幻陣容,這樣一份搞笑的宣傳廣告:

中國搖滾領軍人物,精神領袖──崔健

多年未曾在上海開唱的赤裸裸的老鄭──鄭鈞

從唱著姐姐到高喊「螞蟻螞蟻沒問題」的──張楚

Indie音樂風起雲湧中最冒尖的音樂才女──張懸

雖然選秀出身但其實是搖滾歌手之心的──王嘯坤

內地Indie音樂風格代表新一代創作才女──曹方

當今樂壇擁有逆流之美的音樂創作才子──李健

中國爵士發展到底怎樣,爵士上海音樂節的這份非爵士名單已經一目瞭然。其實這只是音樂節三個舞台中的「搖滾民謠」舞台的演出名單,而爵士舞台雖然國際陣容強大──至少有Dee Dee Bridgewater和Us3這兩個超級大腕──但還是被搖滾民謠喧賓奪主了。唯一玩點爵士的是崔健,他的樂手本來就全是爵士樂手,他本人也可以吹爵士小號,於是崔健和上海JZ Club的樂隊即興合作一曲,算是搖滾向爵士致敬。不是說爵士音樂節不能兼容其他音樂,大名鼎鼎的瑞士montraux音樂節早就包羅萬象了,爵士上海音樂節也不妨走八爪魚路線,但限於中國爵士受眾群太小、中國爵士創作水平不濟,又迫於政府和商家「搞大做大」的壓力,主辦方只能尷尬地在一杯紅酒中放了一堆糖,在一盤沙拉中倒了一桶辣椒。上海的爵士音樂節還有一大規律,就是非重金請一位女歌手壓陣不可,不過與僅僅和Jazz擦邊的小野麗莎和諾拉·瓊斯相比,這次Dee Dee Bridgewater總算是百分百的Jazz,這已是一大進步。中國樂迷的爵士品味大多停留在「聽歌」的水準,而中國的音樂記者如果不寫「唱響」或「獻唱」就基本寫不出標題。

中國有一個鐵板一塊的主流文化,連搖滾樂都被邊緣化,更何況爵士樂。指鹿為馬的混淆以及牛頭不對馬嘴的混搭,正是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節的必殺技,不管有怎樣的國際陣容,辦出來的必定是中國山寨版。我們已經看到廣西民歌節如何淪為港台明星秀和政績工程,看到今年深圳國際音樂節居然承辦了世界選美大賽;今年我們也已領教過法國dub先鋒樂隊High Tone和S.H.E.如何在成都熱波音樂節上打擂台,欣賞過由崔健、李宇春、陳小春三大人頭合成的呼和浩特草原音樂節海報──但這兩個音樂節畢竟沒打出「搖滾」旗號,一鍋亂燉也名正言順,而當你看到〈崔健唱響爵士上海音樂節〉、〈爵士上海音樂節,王嘯坤獻唱〉之類新聞標題,您老人家還好意思說中國爵士最接近國際水準嗎?

名家小檔案

張曉舟,廣東人。樂評人、音樂策畫人、媒體人。曾任《南方都市報》(廣州)主筆,現任《時尚先生》(《Esquire》中國大陸版)雜誌總主筆(北京)。文章涵蓋音樂、藝術、大眾文化、社會政治領域。所策畫的音樂節和音樂計畫涉及搖滾、爵士、民謠、實驗,以及其他跨界領域。

#崔健 #中國 #搖滾 #音樂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