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璐說,小學二年級從廣東搬到香港,教會學校非常悶,她又聽不懂英文。好動的她無意中看到芭蕾舞團,終於逮到可以「出一身大汗」的機會。「不過那時教舞的老師是外國人,她雖教我們跳《天鵝湖》中的小天鵝,卻不讓黃臉的小天鵝上台。」

當時王仁璐的父親在香港中國銀行工作,姑丈是香港著名的票友,經常招待孟小冬、馬連良、程硯秋等京劇名伶來家裡票戲。對她影響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九五六年梅蘭芳到法國演出前,到姑父家中作客。

梅蘭芳一早起來就與兩個兒子及琴師李鶴亭一起練習。「我永遠記得第一次這麼近看梅蘭芳唱戲,還在想怎麼有女人唱得這麼好,待他一轉身,竟然是個男人,實在是讓我太震撼了。」王仁璐每天在旁觀看,也在那次機會中,在李鶴亭的教導下學會〈霸王別姬〉中的劍舞,日後成為她信手拈來的東方元素。

一九五八年王仁璐到美國學醫,在波士頓讀完醫學預科,也同時跟著羅伯可汗(Robert Cohan)學舞,接著跟著瑪莎葛蘭姆學習。

關心女兒的父親特別請見多識廣的姑父代他去會見瑪莎葛蘭姆。姑父回去後跟王仁璐的父親說,「此人在美國非常有聲望,只是腳很髒(現代舞者多半不穿舞鞋跳舞)。」

父親這才放心的讓王仁璐棄醫從舞,跟著瑪莎葛蘭姆跳了四年。

每當王仁璐赤腳跳舞,就會想起開明的母親,「她年輕時裹小腳,但為了抗拒傳統,每天都把包腳布拆掉一次,拆到後來連裹腳布都不見了。她因此一生都有走路的問題,但勇於丟掉傳統的包衭,給我很大啟發。」

一九七七年王仁璐發表《金山》,在加州聖地牙哥沙克學院藝術表演廣場進行戶外演出,創下第一支以華人為主題的舞作在美國演出的紀錄,整個過程被拍成紀錄片。

《金山》描述華工在美國的艱辛歷程,呈現淘金客的寂寞、鐵路工人的無奈、慶典舞龍的喧鬧,是華人歷史的悲歌。全劇固定選在傍晚六點演出,伴著夕陽餘暉與現代建築的光影,影像格外感人。更特別的是舞者並非全由華人擔綱,而是由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藝術家演出。

由於《金山》獲得成功,畢卡索的愛人、法國藝術家吉洛(Francois Gilot)與王仁璐合作《結》,以東方繩結為意象出發,吉洛還為這支舞作了女巫面具。一九八七年《蟬蛻》,融合東方元素,一人分飾多角。

#香港 #一次 #梅蘭芳 #王仁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