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牛車在我兒時回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陳永尊說他從事木模雕刻廿五年,一直想替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寶貴紀錄,從七、八年前開始,陳永尊嘗試用剩餘木頭廢材雕刻出水牛耕作或母豬哺乳的農村縮影,結果一做做出興趣,陳永尊再向老一輩請教如何做牛車。

為做出老式牛車耐操又耐用的味道,陳永尊不但按原尺寸十分之一比例尺製作車型,包括釘子、接合車榫、鐵製配件也依原型縮小複製,光是要做出一輛滿載稻穀包的水牛車,就得預先製作三百八十餘個小零件,再花兩三個月一一拼湊組合,才完成一尊農夫趕牛的袖珍藝品。

半年前,陳永尊聽到村裡八十三歲的耆老鄭水源描述當年駕駛牛車,花三天兩夜往返阿里山載運竹子的往事,再度觸發他仿製想法,這回陳永尊先花三個多月陸續雕刻出五百多個零件,以及一對母子黃牛、一個老農夫和牧童模型,接下來為了把零件一一組裝完成,陳永尊又花上月餘時間才做出老阿公回憶裡的黃牛車,連棉被、錢袋都一應俱全。

雖然製作袖珍藝品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陳永尊卻樂在其中,幸好親手製作的農村工藝頗受外界賞識,還曾經受邀到總統府展出,「我希望做出更多仿古藝品,幫大家找回舊時農村時光的深刻記憶。」

#做出 #零件 #模型 #製作 #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