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明獻表示,尤其兩岸洽簽MOU和ECFA的過程中,已讓台灣資產價格上揚,造成部份私募基金入股的銀行資產體質尚未明顯改善、喊出售價卻居高不下,讓可能的新買家完全縮手。
「除非新PE有獨立能力可以整合現有資源,否則現在出手買都是貴的」,利明獻說,台灣金融業挺過雙卡風暴和金融海嘯,原則上中長期是看漲的,但台灣政治圈和社會對PE仍有很多負面看法,PE入資台灣後面臨很多困擾,難以跨過障礙來創造更多綜效,可以預估,PE業需要長至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在台灣的投資回報上有所收穫。
台灣的金融機構是國際私募大買家最感興趣的標的之一,和有線電視、高科技業同屬台灣3大純金產業,金融機構和有線電視均因「摸得到錢」而令外國買主心喜,剛好金融業在2005年間遇上雙卡風暴而瀕臨倒閉,國際PE業掌握機會紛紛入資,包括台新、大眾、安泰、萬泰和日盛連續被國際PE業挹資數百億元改換大股東,引發國際金融服務業、財顧公司齊集台灣的盛況。
然而,這些國際PE業是撿到便宜股權,接下來,就面對投資標的的種種問題,如家族企業傳統的挑戰,有經營團隊的人才找尋,有龐大打掉呆帳的壓力,均緩延了PE業原先的出脫規劃。
營運績效尚在「能接受」範圍的安泰銀、大眾銀,截至今年9月底的累積稅前盈餘,分別是3.88億元和2.65億元,股價也成長3成以上,惟它們投資回報率仍未達到目標,更何況帳面上還在大虧74億、61億餘元的萬泰銀和日盛銀。
利明獻表示,國際PE業喜歡來台有很多因素,最大理由是台灣的資金很便宜,又相當充沛,估算市場上有新台幣10兆元,加上國人存放在金融機構資金超過4兆元,國人不自己投資、也不向銀行融資投資,全都成了國際PE業最好的併購子彈,但他們也因台灣的特有因素,如今都深陷其中。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