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改革運動(簡稱教改),一般均以1994年4月10日「410教改聯盟遊行」為起點,大學入學考制度是教改的重中之重。15年來,教改將過去遭人詬病的大學聯考制度代之以「多元入學」,然而後者也引發大學浮濫、大學生素質低落等新問題。
大考改革 教改重中之重
過去的大學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被認為是台灣教育病態的根源。1994年,由數個民間團體推動的410教改,逐漸改變了其後的大學入學風貌。目前大學入學考共有兩種考試成績,包括學科能力測驗(高三上學期期末、約每年一月舉辦),以及指定科目考試(七月舉辦)做為入學申請依據,做到了大陸目前正在推行的「一試變多試」;入學管道包括「推薦甄選入學」(以學測成績申請),「考試分發入學」(以指考成績申請),另外還有獨立招生的繁星計畫,也做到了所謂的「多元」。
不可否認的是,多元入學在最大程度上照顧了多數人的利益,例如: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可以透過「推薦甄選入學」進入合適的大學科系就讀,各學校和科系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特色,篩選適合的學生來就讀;「繁星計畫」則是照顧到偏遠鄉鎮的優秀學生;而一般考生也可選擇考試分發入學。與大陸的「新大考」相較,大陸同一省學生多半還是只適用一種考試制度,而台灣學生卻有三種,多了許多選擇空間。
多元入學 三管道增選擇
不過,多元入學受到的質疑並不比讚美來得少。最常見的包括:
第一,公平性遭到質疑:比起過去讓人認為公平、公開的聯考制度,許多人質疑推薦甄選只要通過簡單的基本學力測驗再參加面試,很可能產生關說、走後門、開假證明的事情,也因此不斷有「恢復聯考」的聲浪;
第二,被譏為「多錢入學」:多元入學方式讓學生必須花費許多報名費,期間的交通及膳宿費用相當可觀,對經濟弱勢的學生顯然不公平;另外,大學甄試時的才藝也是考核重點之一,但社會普遍公認「才藝是錢堆出來的」,培養才藝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城鄉或經濟差距將造成部分學生的文化劣勢;
弱勢學生 推甄不易勝出
第三,升學壓力無法紓解:雖說大學校數增加了、入學管道變多了,但好學校就那幾間,家長及學生為了擠進理想的學校,還是會設法競爭,補習歪風仍然存在。部分家長因為要讓孩子在甄試第二關脫穎而出,把孩子送進各類才藝班,學生在原有的課業外,又增加了很多的負擔,升學壓力不減反增。
第四,「優秀表現」部分是灌水而來:為了要讓學生符合推薦條件,老師不得不替學生製造表現機會,最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輪流擔任幹部,讓每個學生都有幹部紀錄;
第五,繁星與推甄部分功能重疊。
學歷貶值 兩岸驚人相似
台灣教改15年,「大考改革」原本用意是要讓學生減輕負擔,因此相應增加大學或讓技職專科升格。然而減輕入學難度、增加入學管道,反倒造成大學生素質低落、學歷貶值、就業困難。雖然兩岸目前都透過大考制度改革做到大學大眾化,但遭遇的問題也驚人地相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