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視廣告中告訴我們要愛惜金錢的福利中心開設了生鮮專櫃,我便不再上傳統市場了。我並非擅烹調的主婦,對做菜細節也不講究,因此福利中心的生鮮已能滿足我的需求;此外,總告訴孩子曬太陽才會健康的我,平時最不喜歡曬太陽,能到福利中心快速採買,便省去日頭下穿梭、殺價、拎菜的麻煩。對熱衷烹飪的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些特殊材料仍只有傳統市場得見。
傳統的「台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原本該是我所陌生的,但一點也不,因祖父與大伯父在那做了幾十年生意。
第二市場位於台中市中區,是日據時期興建的建築,有別於其他傳統市場的設計,中央以一座六角主樓為核心,主要通道以六角型放射狀排列,也有人稱它為六條通。日據時期第二市場所在處稱「新富町」,所住皆是日本官員及家屬,「新富町市場」貨品精緻、價格稍高,因此被認為是「日本人」、「有錢人」的市場。台灣光復後,高級的新富町市場才轉變為平民市場。
祖父十多歲便挑著扁擔在台中縣市沿街叫賣南北貨,後來買下市場店面,生意愈做愈好。身為長子的大伯父國小畢業後便與祖父一起工作,不似其他手足受到更高的教育,我的父親、姑姑、二伯父分別畢業於大同理工學院、淡江、成大,是這方小小的南北貨店面供養了他們。
它曾經如此興盛活絡,祖父的「添福魚行」陳列鮑魚罐頭小魚乾醃菜……應有盡有,逢年節生意好到忙不過來,最好的時期甚至也大量供貨給台中監獄。
隨著傳統市場沒落、商圈轉移,中區不再繁榮,數年前,店面虧損不再有盈餘,祖父將店頂讓給合夥人也就是我的叔公,如今由叔公的兒子經營。
儘管買菜的人不似以往多,但品嚐美食的人仍絡繹不絕!市場內,顏記肉包、老賴茶棧、福州意麵、李海滷肉飯、夏季限定的麻薏湯等都是台中人熟悉的古早味。嘗福州意麵時,更要加上台中在地生產製造的東泉辣椒醬才算對味。數年前赴美,定居美國數十年的姑姑、表弟唯一的要求便是託我帶上幾罐東泉辣椒醬,還記得他們拿到辣椒醬時興奮的神情,兒時習慣的微渺事物原來會構成長大後那麼嚴重的鄉愁!
在我小時候,有時會與父親到市場拜訪祖父、大伯父。如今再訪第二市場,店裡的遠親認得我但叫不出我名字。
民國元年出生的祖父,現在長期住在呼吸加護病房,身軀衰弱但意識清楚,每次探視,祖父還認得我努力想說些什麼,只是插著呼吸器的嘴早已是沈默的。
下次探視我想告訴他,阿公,我剛剛拜訪過你的店面,店招牌仍大大書寫著你的名字,添福魚行,這裡有你大半輩子辛勤的身影,有你意氣風發賺錢如流水的壯年時期,也有我與父親無數不捨的回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