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記者的馬軍,是個環保志工,他遍訪七大河川流域,調查水資源和水汙染的問題,並寫成《中國水危機》,引起國外學術界的關注,也被寄予厚望。《時代》雜誌的認可光環並未讓他迷失,同年六月,他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繼而推出中國第一個水汙染公益資料庫,發布「中國水汙染地圖 」----透過網路地圖公布各項環保和汙染指標細節。而這是中國第一個環保公益資料庫。

「中國水汙染地圖」的公布,像是丟下一枚「炸彈」,全中國的水質資訊、汙染資訊,還有企業汙水處理資訊,全部曝光,特別是其中33家以環保著稱的知名跨國公司更面臨「跨國汙染轉移」的質疑。「編制水汙染地圖最主要目的是讓汙染企業現形,促使排汙企業承擔起環保責任。」馬軍解釋,中國水汙染地圖和綠家園、地球村、綠駝鈴等多家環保NGO組織合作,將政府公布的汙染或者超標企業的資料搜集並在兩張地圖上進行定位和標注,這樣公眾可以更多瞭解周邊汙染源的監管記錄。前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笑說,光是把這些官方資料在網路上陳列出來,便已讓地方政府和企業飽受壓力。

除了公布官方資料外,中國汙染地圖也和環保組織合作,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找到汙染企業的準確地理方位,在詳細的網路地圖上公布,然後發動公眾對其開展獨立監測,運用社會監督的力量促使其改正汙染行為。馬軍表示,「每一條河流的保護最終離不開本地的社區和環保組織。」因此他期許這樣的網路資料平台能夠有助於推動更廣泛的公眾參與。

#企業 #中國 #公眾 #資料 #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