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結盟,本身並無好壞。若我們認知到選舉的目的在反映民意,而政治結盟可讓當選人代表更多元的民意,反而是對民主有益之舉。差別在於政治結盟的動機為何,是不同政見的包容,還是個人利益的交換輸送。
有論者謂,二輪投票制傾向形成多黨制,但多黨制或非多黨制或多數統治並不衝突。二輪投票制至少提供了一定程度少數意見參選的空間,即便無法晉級第二輪,然而透過第一輪選舉,少數意見用選票證明了自己的代表性,而讓晉級的候選人為了勝選採納自己的意見。
因此,儘管相對多數決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多數當選,其中的內涵卻有所不同。相對多數制下,少數意見往往因無當選希望而未參選,選舉的結果變成單一面向(藍綠、統獨)的對決,在我國尤其如此。二輪投票制的特點,不在於當選人第一輪得票數的多寡,而是一方面少數意見有空間在第一輪投票表態,一方面強迫候選人在二輪投票時,把所有的民意排列組合之後,整合出能代表過半數民意的政見,這應是「多數統治」的深義所在。
從以上兩點延伸,也可看出絕對多數制與相對多數制「政治結盟」的不同。相對多數制的「政治結盟」在投票前,是處在「資訊黑箱」的情形之下所做的整合。一方面,較不屬於政見結盟,而是以個人的利益保證來交換同黨候選人不脫黨參選;另一方面,若分裂參選真的發生,選民也往往在不充分的資訊之下,為了「棄誰保誰」而游移不定,而讓投票結果偏離選民真意。
而在二輪投票制,政治結盟的時間點在一輪與二輪投票之間,各候選人的代表性已有得票數可供佐證,是「資訊透明箱」的政治結盟;未晉級的同黨同志既已無「分裂參選」的資格,則結盟的對象為不衝突的政治意見。二輪投票制的政治結盟並非毫無限制,試想二○○○年的總統大選若為二輪投票制,而連戰在未晉級之後選擇和陳水扁結盟,連戰的支持者會接受,選票能夠轉移嗎?此與相對多數制最大的不同,在於絕對多數制下的政治結盟是公開、選民可監督的,與相對多數制黨內同志可以假分裂參選之名,行幫助對手之實的「政治無間道」不同。
此外,有些絕對多數選制並不一定要透過「兩輪選舉」,可以用註記偏好然後「多輪計票」的方式,算出絕對多數。換言之,一輪投票即可選出絕對多數,這個制度也不妨提出討論,若大家討論真的認為政治結盟是個缺點,也可思考設計這樣的選制來避開。而其缺點是偏好排序的投票與計票方式相當複雜,需要較多的宣導,選民也需對此選制適應。但無論如何,都是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可能性。
最後,民主的精緻化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筆者樂見有關選制制度的思辯在公共論壇上提出討論,在權衡利弊、分享討論的同時,這就是思辯民主的實踐。(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