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的講,交流20年,從版權交易到共同組稿等,形式不一,但都屬點狀的、短線的交流,實質效益不大。台灣繁體字書籍進入大陸後,又由於書價過高,除了圖書館採購外,民眾接受力不足,因此對大陸市場的想望是空幻的、只能望梅止渴,唯一期待的是──有一天大陸開放出版社的設立,讓業者能直接面對廣大的大陸市場。
大陸何時開放出版社的設立,無從判斷,但從各省出版社這幾年來紛紛集團化,不讓上萬家民間文化公司成為出版社來看,台灣業者的期待3、5年內恐難實現!但若台灣出版業者成立「出版聯合」呢?
「出版聯合」是個出版集團的概念,由一定數量的出版社(例如50家)出資認股,代表台灣出版業,而不是私人企業,既無私人色彩,大陸在核發出版許可的考慮上是不是就出現新的空間?
「出版聯合」若能登陸設立出版社,可以出版台版簡體字書為主,集中出版、集中經營,效益宏大,不僅業者可如實收到版稅,也可享年度分紅,更重要的是,有了西進基地,市場變大,台灣業者的出版思維也將大幅度改變;而透過同台競爭,兩岸的出版才能一起進步,也才能真正攜手走向世界,共創華文盛景,這才是出版交流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作者為稻田出版公司社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