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指出,隨著東亞共同體的議題發燒、以及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鼓吹「美國不能把東亞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的言論後,中美兩國在亞洲的「較量」已變得十分敏感。不過儘管外界揣測不斷,但兩大當事者仍全力展開交往。
軍事上,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訪美成功,初步建立軍方高層定期互訪架構以及聯合軍演的內容;經濟上,雙方同意是貿易戰歸貿易戰,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的合作態勢仍將持續進行,其中,美國確定在上海建立迪士尼主題公園就是一例。
中美兩國互挖牆角
不過,評論也指出,中美兩國的戰略軟較量,主要還是體現在直接的元首外交,以及如何在亞洲「挖牆角」的戰略。而所謂的元首外交,亦即剛剛結束的亞太經合高峰會,以及現在歐巴馬總統的首次訪華之旅。
該文說,以每年一度的亞太經合會為例,在早期熱鬧一陣子之後,近年來已淪為形式上的會議,或者說是提供一個參與國家元首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議的外交舞台。
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把這次與會看成是在亞太區域外交處女秀的舞台,也是他與中國國家領袖胡錦濤正式會談的一個暖身。
美三管齊下穩盟邦
評論說,中美雖然在這些大場合上配合世界的期待,表現出「強強合作,領導世界」的風範,但是兩國之間的競爭,實則體現在他們對區域國家的暗中拉攏之上。由於東亞共同體、東協十加三、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整合,都有把美國排除在外的現實,而中國則因為經濟崛起和地緣政治的優勢,讓近年來關注中東而忽視東亞經營的美國相當焦慮,因此,歐巴馬總統上台後,在繼續強化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外,也進行「重返亞洲」,尤其是「重返東亞」的嘗試。
作者指出,美國將藉由三管齊下的方式重返東亞、牽制中國。首先,美國必須通過總統、國務卿,甚至是國防部長的層峰外交,軟硬兼施,鞏固正在鬆動的盟邦關係,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其中,有鑑於日本政治變天,以及日相鳩山、外長岡田的所謂「反美情結」,讓美日安保有點搖晃,歐巴馬勢必得多花點腦筋。
終極任務化敵為友
同時,美國也廣打宣傳戰,製造輿論,讓李光耀等渲染中國獨大不利於區域大國平衡的原則,營造美國是亞洲不可或缺的領導力量,以占取重返亞洲的道德制高點。
不過,對美國而言,最艱難的任務將是最終必須與中國「化敵為友」。有趣的是,美國在亞洲的敵人,包括北韓和緬甸在內,均是中國的密友,而歐巴馬對北韓和緬甸的政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以緬甸來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專訪該國,要求見翁山蘇姬都沒有成功,但是日前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的緬甸之行,軍政府大開方便之門,讓他與翁山蘇姬談了幾個小時,雖然這項政治動作是否隱含著明年大選後緬甸形勢的巨變,尚難判定,但對中國造成的壓力之大已再明顯不過,美國要挖中國牆角的意圖,更是昭然若揭。
大國競爭鄰國漁利
而更複雜的是,緬甸在兩國的競爭中,坐收「漁翁得利」之效。由於緬甸軍政府在中緬邊境的圍剿,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緬甸軍政府則打出美國牌牽制北京對緬甸的懲罰,更以此要求北京對緬甸提供更多援助;同時,北韓也屢次實行類似的策略,拉近美國以牽制中國,關鍵是,以前美國不願意陪著玩,但如今華盛頓改變策略,借力使力,透過接觸增加美國的能見度,培養親美勢力,以求變化。
北京構想共管東亞
評論說,對於緬甸及北韓的行動,北京不得不在睦鄰上打破框框,以多元策略應付變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一是將美國排除出東亞,乃至東南亞,一是借鑑六方會談機制的經驗,將美國納入東亞整合,或者是先把美國納入東亞集體安全機制,經濟納入延後處理,並在這種納入的過程中,解構美國對中國的敵意與圍堵──從現實來看,做到前者不容易,而後者對中國爭取和平發展時間,解決社會內部問題,可能效果更大。評論認為,北京將力圖在歐巴馬訪華之際,主導中美共管東亞與東南亞的藍圖構想,展開談判。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