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發前,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就親赴華府提出建言,「美國如果不持續參與亞洲,制衡中國的崛起,美國將可能失去全球領導地位。」此言一出,讓因「亞洲價值說」而視李光耀為反西方盟友的中國頗為錯愕,網路上一時充斥著中國網民感到被出賣的憤怒韃伐之聲。

歐巴馬此行果然善用他最擅長的修辭與表演,盡力表現他是「美國第一位亞太總統」,強調美國會繼續「參與亞洲」,但在「制衡中國」上,則是清楚地走出冷戰思維,尋求改變了。除了從停留時間與訪問規格顯示對中國的高度重視外,在主要政策領域也有明顯的改變。

首先,在安全議題上,他在首站東京就清楚地表達,美國無意「圍堵」中國,並「歡迎中國成為國際社群中一個強大、繁榮而成功的成員」;其次,在人權議題上,像他去埃及與俄羅斯訪問時一樣,對於美國如何推行民主人權普世價值,他一反過去以上對下的說教態度,而是希望在平等競爭的基礎上,用他的說理與魅力去贏得人心;再次,在中美有共同利益必須合作的議題,如與全球經濟復甦相關的匯率與貿易、減緩全球暖化與防止核武擴散,雙方表達了密切合作的意願,但都沒有就困難點提出任何具體的承諾。

這樣的改變在美國輿論得到的評價不一,關心中國人權、西藏、人民幣以及全球暖化問題的團體與學者這幾天都從不同面向為文,表達對歐巴馬此行在相關領域沒有具體進展的憂慮,認為歐巴馬對中國太軟弱,傳達給中國錯誤訊息,但也有評論者主張,不可能要求歐巴馬的改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應該到明年春天再來評價。但總的來說,歐巴馬的亞洲行在美國媒體與社會,遠不及之前的歐洲行、埃及行與非洲行受到重視,大部分的新聞版面仍是以健保改革與阿富汗增軍這兩項可能決定歐巴馬能否連任的政策討論為主,這個現象本身就說明了為什麼歐巴馬要改變美國在亞洲的角色,不再制衡中國了。

但問題是中國並沒有打算從冷戰思維中走出來,從歐巴馬在中國的演講與專訪所遭到的媒體封鎖、聯合聲明中竭盡能事地把台灣、西藏問題內政化、對美方人民幣外匯體制改變呼籲的不理會,以及拒絕「G2」的提法來看,中國仍是以「敵退我進」的零合邏輯來回應美國的政策轉變,趁機攻城掠地,讓擔心中國崛起究竟會如何改變亞洲現狀的人更加憂慮。歐巴馬不願意在亞洲花太多心力的心態溢於言表,但若因此而對中國政府有太超乎現實的期待,可能會讓亞洲陷入更多的焦慮與不確定性,讓美國更難抽身。這可能是老謀深算的李光耀早已預料到的吧。(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總統 #李光耀 #美國 #中國 #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