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貴高原山谷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小平原,當地稱為「壩子」。壩子是高原上,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大理就座落在「大理壩子」中央,西邊是蒼山中和峰,東邊是波光粼粼的洱海。
大理古城 保有百年藝術建築
漢朝時,大理是永昌郡葉榆縣的縣政府所在地;唐朝又是南詔國都;宋朝則是大理國都,算算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比較之下,興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只有大約六百多年歷史的大理古城,就顯得年輕了。
大理原本就有城,唐朝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唐朝的支持下,兼併五詔,受封為雲南王。隨即在西洱河地區,建立南詔國;次年就把國都,從巍山遷到蒼山鶴頂峰山麓的太和城。
唐玄宗天寶九年,南詔國王閣邏鳳,叛唐歸順吐蕃;天寶十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八萬大軍進攻南詔失敗;天寶十三年,劍南留守李宓,率七萬大軍再次進攻,又失敗。到了代宗大曆十四年,南詔、吐蕃聯軍進攻西川。唐德宗派名將李晟,率五千精兵南下,配合西川唐軍,成功擊退異牟尋。
退回大理的異牟尋,非常擔心李晟繼續南進,因為太和城的規模太小無法抵擋。於是遷都到「羊苴咩城」,並且進行擴建。最後建成了,東至洱海、西至蒼山腳下的巨大都城。從此羊苴咩城,歷經南詔國、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大理國,和元朝大理路軍民總管府,六個時期將近四百八十年。「羊苴咩城」一直都是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洱海、雙鶴門 鎮守600年古城
到了元朝,忽必烈征服大理國;明初大將藍玉又攻破大理,經過幾次大戰,羊苴咩城面目全非。明洪武十五年,大理衛指揮使周能,按中原地區建城的形式,在羊苴咩城內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修建大理府城;次年,都督馮誠率領指揮使鄭祥,再將城的東南兩側拓寬,建成面積2.11平方公里的新城,也就是現在的大理古城。此後原本的羊苴咩城逐漸廢棄。
大理古城四面有高約八公尺、厚約七公尺的城牆,四角有角樓。城牆內以夯土填充,外層以磚修砌,十分堅固。四面設有四道城門,東門洱海門;南門雙鶴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城上建有敵樓十五座,城外有護城河。城內為典型的棋盤式布局。古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由明、清至民國期間,先後是大理衛指揮使司、金滄道台署、大理府署、雲南提督府、迤西道署和太和縣治的所在地。
大理古城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城,城西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元世祖平雲南碑」兩大國寶;城內的文物古跡,除了白族民居之外,還有「杜文秀帥府」、「五華樓」、「文獻樓」……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