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西邊不遠處,就是過去的太和城遺址;太和城現已消失無蹤,但是原本立在太和城門口的《南詔德化碑》依然健在。這塊碑立於唐大曆元年,是南詔叛唐投向吐蕃之後,為了說明南詔不得已叛變的原因而立的。
南詔德化碑 為歸唐時預作伏筆
這塊碑本來刻有正文三千八百多字,但是今天還能辨認的,只有二百二十字。碑文一方面宣傳南詔國王的功業;一方面闡述南詔和唐朝的密切聯繫、雙方交惡的細節,以及南詔歸附吐蕃的過程。此外,還刻有南詔重要職官的官銜名字。
南詔德化碑是研究南詔歷史、社會制度、南詔與雲南各民族的關係、南詔與唐王朝和吐蕃的關係,以及研究南詔初期統治階層結構、職官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但是這塊南詔國重要的文物卻乏人問津,周圍一片殘破景象。
有趣的是,這塊碑上說明南詔反唐並非本意、願與唐朝世代修好。不過這塊碑既不是在南詔與吐蕃聯手擊敗唐軍的西元754年豎立,也不是在南詔與唐朝節度巡官崔佐在點蒼山神祠會盟的西元794年豎立,而是夾在兩者之間的西元766年,這個時間點頗值得玩味。
或許當時南詔與吐蕃已經出現裂痕,這塊碑只是未雨綢繆,為了萬一要再度歸唐時預作伏筆,因此也有人稱它為「贖罪碑」。
宋風千尋塔 藏有大理古文物
大理崇聖寺,就是金庸《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北1.5公里處的崇聖寺中。崇聖寺也就是我國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據說,這座寺院是第十代南詔王勸豐佑時期興建的「國寺」,經歷代擴建,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顛峰。當時「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像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被稱為「佛都」。
原本崇聖寺有五寶:「三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據說,寺內的建極大鐘後來毀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戰火;雨銅觀音毀於文化大革命;證道歌碑和佛都匾毀壞時間不詳。五寶只剩「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約七十公尺,是一座方形十六層密簷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一樣是典型的唐塔。塔的基座呈正方形,上下二層,下層邊長33.5公尺,四周有石欄;上層邊長21公尺,東面正中有一座石照壁,上有明朝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寫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
千尋塔的西面,南北對稱有兩座八角磚砌密簷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42.19公尺。這兩座塔,八層以上為實心,八層以下為空心;外觀輪廓線像個錐形,是典型的宋代風格。
1978年到1981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撥款,對三塔進行維修,發現了三塔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並且清理出佛像、寫本佛經等珍貴文物六百多件。這是至今為止,發現最豐富、重要的一批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