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54年起,《中國時報》一直有個〈國際瞭望〉專欄,論時事評局勢精闢入微,但因並不掛名,外界多不知其作者,甚至以為背後有個專家群撰文。

其實這個專欄一直由一人執筆,每周至少五篇,而44年來執筆至今的神祕傳奇人物,便是新聞老兵閻愈政,一位對新聞事業執著超過半世紀的典型終身記者。44年專欄作家的紀錄,不只放眼國內無人能及,在國際間也是鳳毛麟角,今年〈國際瞭望〉更入圍卓越新聞獎。

受教兩位大師 中英文造詣俱佳

出身山西五台的閻愈政,因為當時中國大陸連年戰亂,9歲就離開了家鄉,跟隨父親到上海法租界躲避戰火;這次的逃難之旅,不僅攪亂了閻愈政的求學生涯,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回憶起上海當年的生活,閻愈政至今仍歷歷在目,70多年前的十里洋場就已相當繁華,當時他們一家住的長樂路,閻老仍有印象是條非常熱鬧的街道。

中英文造詣俱佳的閻愈政,在上海從小學、中學一路唸到大學,先後在浦東中學與上海法學院就讀;很幸運的,他師承兩位大師級的教師,一位是與魯迅同輩,後來曾擔任過上海文聯主席的張弢,另一位則是曾主編過商務印書館英漢四用辭典的葛傳槼。

這兩位當時名氣響徹黃浦江兩岸的中、英文名師,為閻愈政打下了良好的國文與英文基礎,至今仍讓他受用不盡。

為了躲避戰火,閻老可沒有現在大學生的幸運,上海法學院唸沒多久,就轉到了南京的建國法商學院,之後再轉進到老家山西大學,甚至渡海到了台灣;即使學問淵博,不過閻愈政在戰火蹂躪下,始終沒拿到那張大學文憑。

赴英留學夢碎 投入新聞半世紀

1949年到了台灣後,當時並未打算久留,原本規畫要到英國留學,那知道「計畫趕不上變化」,沒想到台灣竟是他半生漂泊下的第二故鄉,一住就超過50年。

來到台灣之後,因為家中的援助中斷,閻愈政赴英國留學的美夢破碎,曾短暫的擔任過公務員,之後在前南非大使陸以正的介紹下,閻老進入了當年紅極一時的《大華晚報》主跑省政新聞,從此展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新聞人生涯。

由於文筆佳、反應快,進入新聞圈沒多久,閻愈政就與當時的省主席周至柔關係良好。《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即將他挖角到中時的前身《徵信新聞》,並派予省政特派員的重任。

50多年前的台灣新聞環境與現今大不相同,擔任《徵信新聞》省政特派員的閻老,不僅要跑好當時權力核心之一的省政府新聞,還要幫老闆做好與省主席等黨政大老之間的關係;身處在如此錯綜複雜的環境之中,閻愈政不論是處理新聞,或是時報的黨政關係仍是遊刃有餘。

余紀忠識英雄 厲害不只筆下功夫

由於黨政新聞跑得出色,前司法院長黃少谷擔任行政院第五任院長時,就曾希望閻老擔任他的機要秘書;不過在他尚未收到通知前,余老闆就代他向少老婉拒了這個職位,至今閻愈政都認為這是他這生中的一件憾事。

在閻愈政的記者生涯中,除了與周至柔、黃少谷與葉公超等幾位國民黨大老關係良好外,1972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的第一天,提到了廢止有礙革新法令、加強部會首長權責的談話中,就引述了中國時報副刊的〈平話〉專欄中〈強調團隊精神〉一文,正巧這篇文章就是閻老的大作。光是連寫44年的國際專欄,就已經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功力了,但閻老的厲害之處,又豈僅在於寫國際專欄?

#大學 #中國時報 #上海 #擔任 #專欄